第三十一章 改革:不同於昨天、不重複今天(2 / 3)

產生適應性危機感的時候,就開始從不適應走向適應了。

我們從小就熟讀關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啟蒙課本,從小就培養天下太平感和怡然自得感。但是,我國正因為人口多,各種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林地僅為世界人均值的九分之一。人筠礦產資源,除銻、鎢等五種金屑外,均低於世界人均值的五分之一。人均河川徑流量隻有世界人均氷平的百分之一!何況,即使是資源大國,也不等於是經濟大國。我們的民族意識裏,如果多一點危機感,少一點怡然自得感就好了。

一個棱危機感壓迫著的人,就是一個能充分激發自身潛力,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人。

具有危機感的人就具有殺開一條血路的力量。

不斷的變更才有不盡的活力。

危機感教會了他們不是去想自己能做多少事,而是想自己必須做多少事,不能不做多少事。

整個火車站台終於都在我眼前消失了,一切終究都會消失,方能誕生那新的一切。一個人的事業興旺了,發展了,順應時代了。但時代還是發展,時代需要人們不斷地增加順應的能力,他們以後還能應嗎?

那麼多、那麼深的地基都挖開了,隻要有決心,再頑固的憤性終究也能挖掉。舊房不拆,遲早要倒塌。國家要是不改革,也早晚站不住。盡管有人搬進新房後,一邊享受著新房帶來的一切好處,一邊老是要念叨老房的這好那好;盡管有人會哭,會想不開,會覺得改革是革掉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電話不容易打通,這不正說明一直有人在打,說明電話太跟不上需要又太需要了。蘊含著令人激動不安的心態,充滿著脅迫現狀的動態。如同靜止的社會是扼殺創造性的,一個動態的社會便可能在各個方位上突破,連鎖性的突破。一個城市的問題,正是這個城市的機會。

生活,已經把鐵路問題推到我們麵前,騷亂我們,苦惱我們,扭曲我們,可又讓我們躲不開、離不了!如伺反走後門的人,一旦想坐火車也要走後門;如同寧願花錢買時間的人,一旦想買火車票就要煞費腦筋花時間;如同但求寧靜崇尚禮儀的人,一旦到火車站難免不在人群裏經受防不勝防的“合理衝撞”。由不了你,依不了你!當鐵路在超負荷地、違反規律地運行的時候,人們啊,對不起了,請您委屈一下,請你扭曲一下,請您異化一下,請您反常一下。

習慣成自然。人們開始認為買車票當然是要走後門的,售票處當然是水泄不通的,火車站當然是人滿為患的,甚至認為火車相撞當然是要發生的。當這一切成為“當然”的時候,當人們開始麻木的時候,鐵路問題就到了不能不解決的時候了。

電子時代也罷,信息社會也罷,資產階級思想躲在集裝箱裏被引進來了也罷,離婚率上升影響了安定團結也罷,五個初一女生的遺書和一個被刮死的農村姑娘,依然是封建勢力的犧牲品。隻是並沒有引起嘩然之輿論。是代價太小,還是見怪不怪?

這不是變革付出的代價,而是不變革付出的代價!

把引進變成照搬,常常令人感到悲哀。不過,照搬也許正是引進的初級階段。先模仿後創造。

民間企業出小鍋飯的經濟效益是應該的。搞小鍋飯的分配製度那就該查你的問題了。多勞有理而多得有罪。經營和分配的不配套,精神和物質的不協調,企業裏終究會萌生小鍋飯的需求和大鍋飯的作風。

求全之下,一事無成。

保險不出錯,人人都能接受的“改革”,到底觸動了多少舊觀念?

如果允許改革而不允許出錯,進而不允許出圏、出格、出眾、出色,那麼,這種絕對化的“求全”的思想,鋪設的往往是鬥爭。

那麼,為安全起見,不如今天天氣哈哈哈。允許無所用心,等於是提供時間給人胡思亂想胡說八道甚至胡作非為搞人整人。

往往是生意做得越大越要受審查。誰還敢振興中華?改革自然不是坦途。但也不能人為地使之成為畏途。世界很大。快車道,饅車道,人行道,地下鐵道,本來可以各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