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馮誌華

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八位道教神仙的總稱。關於這八位神仙的傳說故事,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布,其影響之大,已遠遠超出宗教信仰的範圍。

八仙傳說發端於唐宋時期,可說是源遠流長,它的發展演變,有其深厚的社會因素。自唐宋以來,由於封建帝王對道教的崇信,廣詔天下,訪求道教仙經。編輯道藏,在全國各地大建宮觀,使得道教一時大盛,而在各地的宮觀廟宇中,有關八仙人物的造型、彩繪壁畫和專門供奉他們的殿閣,也成為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迄今尚存的著名古跡山西茵城縣的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北京白雲觀的呂祖閣、天津的呂祖堂、廣州三元宮的呂祖殿、四川成都青羊宮的二仙庵、灌縣青城山的祖師殿、江蘇宜興的張公洞、洛陽的呂祖庵、西安的八仙宮(又名八仙庵)、延安青涼山的仙人洞八仙亭、河北邯鄲的呂翁祠鍾離殿八仙樓閣,裏麵均有八仙的塑像、壁畫及詩文石刻。自上而下的宗教複興,拓展了文學題材的範圍,有關八仙的傳說在這個時期的文人筆記小說中屢見不鮮。到了元代,全真道創世人王重陽之徒丘處機見重於元太祖,道教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濃厚的宗教氛圍,為八仙傳說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不僅由民間口頭流傳載入書麵文學,並且開始活躍於戲劇舞台之上,元雜劇中更有大量八仙的形象出現。例如現存的劇本有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嶽陽樓》,穀子敬的《邯鄲道盧生枕中記》,無名氏的《漢鍾離度脫藍采和》,《瘸李嶽詩酒玩江亭》、《眾天仙慶賀長生會》,賈仲名的《鐵拐李度金童玉女》、《呂洞賓桃柳升仙夢》等。劇中的八仙人物雖小有出入,但是像呂洞賓、漢鍾離、鐵拐李、張果老等人物已基本定型,其身份、服飾、道具等都較為固定。因此,可以說元代是八仙傳說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到了明代,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簡稱《東遊記》)正式確定了八位仙家的姓名,這就是一直被後世沿用的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

《東遊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二卷五十六回,全書寫鐵拐李、漢鍾離等八位得道升仙後,共渡東海,龍王太子奪藍采和所踏玉板,將其捉拿,遂與八仙大戰東海,龍王天兵相繼大敗而歸,最後得觀音和解,方各自謝罪辭別的故事。書中充滿了虛無、造化、神明、天地之根本的道教色彩,這是時代的局限,但是《東遊記》首次確定了八仙的姓名,並被後世所公認;《東遊記》也是最早出版的較為係統的八仙傳說故事集,並且其中大部分作品一直在以後的民間口頭流傳,為後世八仙傳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東遊記》之後,又有不少八仙題材的戲劇、小說出現,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

八位仙家身份、朝代不一,得道升仙先後有序,其知名度、故事流傳的多寡各異。在這裏,我們參照有關文獻資料,逐一介紹八位神仙,並分析其作品,以便於廣大讀者在欣賞八仙傳說時,對這八位神仙及其傳說的發展狀況有較為具體的了解。

鐵拐李,是人民群眾最熟悉的八仙形象。相傳他原姓李名玄,最先遇太上老君而得道,故為八仙之首。其人狀貌魁梧,質非凡骨,跟隨老君神遊三十六洞天時,因肉身誤為徒弟火化,遊魂無所依歸,適逢一餓死者倒在山中,便附屍身而起,始麵目全非,變成蓬首垢麵,袒腹跋足,倚杖而行的乞丐相。他用水噴其竹杖,即變成鐵拐杖.因此得名鐵拐李。在元雜劇劇本中,亦有《呂i同賓度鐵拐李嶽》的說法。不過.世人傳說的鐵拐李已非原本大家出身的李玄.而絕大多數是假屍後的乞丐李。即使述說他成仙以前的傳說如《鐵拐李還鍋》、《鐵拐李偷油》、《李玄的拐腳》等,也都與道教內傳說的《老君度化鐵拐李》相去較遠。前者均為出身貧苦,迫於生計,因無法排解生活困境而超脫歸仙。這些作品已較少宗教色彩,而更多的是反映乞丐生活圈所能接觸到的市井場麵,出場的人物多為販魚挑擔出苦力的勞苦大眾,鐵拐李如何的同情窮苦,樂善好施等等。尤其突出的是,鐵拐李常以神醫、藥仙的角色,在民間傳說中馳名,在《賽華佗》、《鐵拐李訪朱養心》、《鐵拐李贈藥》等作品中,他瘸著一條永遠醫治不好的爛腿,卻能專治陳瘡毒癤;他身背的那個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無人說得清楚,但服用過他的丹丸膏藥的病人,無不藥到病除。痛苦全消;甚至一些名醫、老字號藥鋪也因得到他親授的仙丹奇方而名氣更大。這些作品從一個側而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嚴酷,以及人民大眾渴望改變現狀的願望。在這裏麵,鐵拐李既是濟世救眾的神仙.又是社會底層中的一員,所以,他的形象格外的生動活潑,格外的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更具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