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漢朝時候,有一個姓鍾離的員外,家裏有一個夫人和兩個兒子。長子名簡,次子名權。他雖然不善於做官和理財,但是有祖父輩留下一些遺產,生活卻還過得去。鍾離員外是個樂善好施的人,經常拿出銀錢接濟貧苦人和遊腳僧。有一次,鍾離權路見不平,打死了一個地方惡霸,員外稱讚孩子做得對,變賣家產,救下孩子一命。

一夭,門外來了一個衣衫檻褸的乞丐婆,她站在風雪下,渾身凍得像抖篩子。鍾離兄弟一見,趕快把她攙進屋裏.員外夫婦倆熱情地給她衣服換,給她飯吃。老乞婆住下後,便不想走。三百六十天過去了,還沒有要走的意思,而且平時就像主人一樣,慷慨地把鍾離家的東西拿去接濟窮人。對此,鍾離一家人從無怨言。老乞婆來了一年後,鍾離員外夫婦和鍾離簡先後亡故,鍾離權痛苦萬分,可是對老乞婆依然十分尊敬。老乞婆很感動,對他說:“自從我到你家,你家一直倒運,我很不安。現在家室已空,我要回到老家太姥山,日後你如果經過那裏.千萬別忘了看看我。”

老乞婆走後,鍾離權佩劍漫遊四方,除惡安良,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都稱他義俠。一天,他來到太姥山下,殺死一隻老虎,救了一個樵夫,忽然他想起當年那個老乞婆來,便徑自上山尋找。在一片瓦①的鴻雪洞.他果真見到老乞婆,兩人相會,情同母子。老乞婆給鍾離權泡了一杯綠雪茶.然後又煮飯給他吃。住了一天,鍾離權執意要下山,老乞婆也不強留。

鍾離權按原路下山,可是路上一切麵目皆非,路邊的小樹,已經長得兩人抱那麼粗了;望山下,原來的一片滄海已經變成良田。他以為走錯了方向,間耕田的老農夫:“這是什麼地方?”老農夫告訴他是太姥山腰,他又問:“你聽過有個鍾離權在這裏打虎的事嗎?”老農夫聽了哈哈大笑說:“那是過去的事了,至今已有一二百年了,這故事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

① 一片瓦:太姥山上的一處風景。

鍾離權一聽驚訝萬分。忽然想起“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幹年”的老話,知道那老乞婆是一個仙姥,便轉身回到鴻雪洞。真是神話。鍾離權遠遠地見到仙姥和他的父母、哥哥笑眯眯地站在洞口迎接他呢。仙姥告訴他.她是太姥娘娘,奉天命點化他們一家升天。鍾離權十分高興,從此跟隨仙姥修道,後來羽化成仙,人稱“漢鍾離”。相傳他升天時留下的肉身,後來化作“鍾離岩”,成了太姥山的一處風景。人們可以看到,鍾離岩梳有雙髻,一隻蛤蟆咬住它的袖子,好像非要把它帶著升天不可哩。

搜集整理者:莊永西

流傳地區:福建

瓊台度洞賓

天台山中有座桐柏山,桐柏山上有個瓊台,凸凸凹凹的,像隻大馬鞍,旁邊有把石椅子.叫作“仙人座”。每當月明之夜,登上此台,坐在椅上,環顧月下群山,猶如仙鄉夢境,真是妙趣無窮。這就是著名的天台八景之一——瓊台夜月。

也不知是多少年前,鐵拐李羨慕這“瓊台夜月”,就在萬年山住下了。每當十五、十六月夜,他從萬年山一腳邁過高山深澗,來到瓊台,端坐“仙人座”上,邀請月裏嫦娥和眾位仙子共度良宵。

這時,呂洞賓從天台山來拜鐵拐李為師,已經足足兩年零三百六十四天了。這一夜,又逢農曆十五,明月當頭,師父照例前往瓊台賞月,將呂洞賓一人留在家中。一忽兒,悠揚的汕樂聲飄來使他羨慕不已,可是眼前是山高洞深,無法飛度。他想,來此已快三年了,師父為什麼還不肯將他的絕技傳授給自己呢?禁不住長籲短歎,悶悶不樂。

鐵拐李從瓊台回來,一眼就看出了呂洞賓的心思。相處將近三年,徒兒還算誠心,明天是最後一天了,決定再試他一次。

第二天一大早,呂洞賓照常起來打掃庭院,澆灌花木,猛聽得師父房子裏傳出“啊啃,啊啃!”的呻吟聲。他吃了一驚,馬上奔進師父房中,隻見師父在床上翻來卷去,雙手捂著肚子,額上冷汗直冒,臉色鐵青。呂洞賓急得搓手頓腳,挨近床邊輕聲問道:“師父,你的病要吃什麼藥才能治好呢?徒兒馬上就去采來。”鐵拐李忍著痛,氣喘籲籲地說:“徒兒啊!為師這肚痛病,隻有瓊台上那株桃樹結的桃子才能治得好,你想法給我摘三個來吧!”

呂洞賓一聽,難住了,從萬年山到瓊台中間隔著這麼多的高山和深澗,平素站在山崖上,往下瞧上一眼,都要心驚目眩,我怎麼過得去啊!我要是有這本事,還不早去欣賞“瓊台夜月”了?呂洞賓想著,為難地慢慢走出房間,一步一步往崖邊走去。

來到崖邊,舉目一望,遠處,瓊台上果有一株桃樹,上麵結著紅豔豔的桃子。呂洞賓猶豫了一會,心想,既然前來求師學習,就得誠心誠意,不管怎樣,就是拚上性命也要跳過去.想罷,眼睛一閉,右腳在崖沿上一頓,身子就彈了出去。.過了一會,隻覺得自己像一塊石頭慢慢往下沉,左腳觸著山岩,睜眼一看,啊!真的來到瓊台上了。

呂洞賓高興地摘下三個桃子,揣在懷中,又從原來左腳落地的地方頓了一腳。奇怪,這一腳竟有那麼大勁兒,把山崖踩出個深深的腳印來!一忽兒飛到萬年山,右腳落地也踩出個深深的腳印。

鐵拐李吃了呂洞賓摘來的桃子,病馬上痊愈了。他招招手,將呂洞賓叫到床前,笑盈盈地說:“徒兒,多虧你摘來桃子救了為師一命,徒兒返回途中,可曾看見澗底有什麼東西?”呂洞賓想起來了:“對!對!那千初澗底躺著一具屍體。”“你可知道這屍體是誰?”呂洞賓摸摸頭,說啥也想不起來。鐵拐李說:“你看他穿什麼衣服?”“噢!穿著一身古銅色的衣服。”呂洞賓說罷,似有醒悟,朝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正是穿著一身古銅色的衣服。

鐵拐李笑了起來:“哈哈!徒兒呀!那屍體就是你的凡身形骸啊!”

“怎麼是我的呢?”呂洞賓迷惑不解。

鐵拐李說:“剛才徒兒為采仙桃,一腳跳到瓊台,凡身不幸掉入澗底摔死.為師將你一腔忠魂托起,送到了瓊台之上。”呂洞賓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師父已在這一來一去中將自己度為神仙。他暗暗欣喜,幸虧我遵師命去瓊台采桃,才成功德。

從此,天台山上“瓊台夜月”就聲名大振了,那兩個仙人的腳印,至今還留在桐柏山和萬年山的山崖上。

講述者:許尚田

搜集整理者:曹誌天 周榮初

流傳地區:浙江

張果老成仙

河南省淮濱縣張莊集,傳說是張果老的故鄉。張莊集原名又叫張果城,張果老成仙後曾一度改名為仙莊集。提起張果老成仙以及他為什麼要倒騎驢的事兒,這裏還有一段傳說呢。

張果老本是窮苦人出身,常年以趕驢馱腳幫人運貨為生,每天風裏來,雨裏去,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這天,他趕著小毛驢,一大早就上路了。中午時分,他正走到一座破廟前,隻見荒坡野廟,一副破敗淒涼的景象,廟內空無一人,隻剩下兩間破瓦房。往常,張果老每路過這裏,總要歇歇腳,啃上幾口幹膜,睡上個把時辰的覺,也算尋了個痛快。這天,張果老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摸摸幹糧袋,還是早上舍不得吃的那一塊大餅,現時要把這塊大餅吃下去倒也容易,可晚上吃什麼呢?他牙一咬,心一橫,對著驢兒甩了一個響鞭,幹脆三頓作一頓,待把貨物運到地方再說!他剛要邁步,突然一陣清風刮來,聞到一股異常的香味,這時腹中空空,饑腸轆轆的張果老不禁喝住了毛驢,停下腳來。一張果老將毛驢拴直廟門前的一棵小樹上,推開虛掩著的廟門,走了進去。

進得廟門,張果老一下愣住了,破廟裏竟然支了口大鍋,那灶膛正架著劈柴,鍋的四周煙騰火燎地冒著大氣.張果老掀開鍋蓋一看,好家夥!你道鍋裏是什麼?原來是燉得滾爛的一鍋肥肉。鍋蓋剛一打開,那滿鍋的香氣,一個勁兒地直朝他鼻子裏鑽1是誰有肉不在家吃,偏偏拿到廟裏煮呢?--張果老越想越感到責怪,二四下瞧瞧,再出門望望,還是沒人。張果老碰上了這麼個好運氣,還會輕易放過?他嚐一口湯,味道出奇的美,也分不出鍋裏到底煮的是什麼肉,反正是他從來沒吃過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從門外的小樹上冊了根樹枝當筷子吃將起來。

原來離這座廟不遠處,有一座學館.裏麵有一個性情孤僻古怪的教書先生。他平生無別的嗜好,隻專一修身養性,以求升天成仙。說來也巧,這天,他從一個學生的口裏得了個信兒,說是在離學館不遠的一個大荒坡地裏,經常有一個光屁股小孩出來耍玩,這孩子個子很矮很矮,卻長得白白胖胖.學生以為稀奇,不知是誰家的孩兒,整天在那裏玩也不回家。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暗喜,他斷定這是一支成了精的何首烏.他早就聽人說過,何首烏在地下生長千年以後,就會變成人形,出來走動,誰能吃到這種何首烏的肉,誰就可以超凡成仙。他早就夢想得到這樣一種寶貝,不料卻應在今天。他買來了一斤紅絲線和一根繡花針,把絲線的一頭穿在針上交學生帶著,讓學生設法把針紮在那個光屁股小孩兒的身上。學生聽老師的話,果真這樣做了。於是,先生就順著紅絲線一直找到了這種東西生長的地方,剛好,就在張果老經常路過的那座廟後麵的地裏。先生趁著沒人的時刻,悄悄地挖了起來,挖了很深很深,直到把紅絲線挖完,才挖出了一支長得肥肥胖胖的何首烏.先生想帶回家,又怕被人遇見,想來想去,不如就在破廟裏支個鍋,人不知鬼不覺地獨個兒吃了完事.沒想到在他煮熟了何首烏,回去拿碗筷的時候,前莊卻來了個朋友,說是家裏辦喜事,要請他去幫忙寫副對聯,不等他答應,朋友就死拉硬拽地把他拖走了。他匆忙寫完了對聯,就要告辭,朋友又死活非留他在家裏喝幾杯不可,就這樣,’時間一拖再拖,燉得爛熟的一鍋仙肉仙湯卻沒能上口。

那何首烏個大肉多,張果老吃了個痛快也沒吃完。這時,他的小毛驢在院外又踢又叫,他這才想起小毛驢還餓著肚子,於是連鍋帶湯一起端了出來,讓驢兒也喝個夠,最後還剩下一點湯,他順手潑到了牆頭上。

張果老吃罷肉,喝罷湯,打了個飽隔,心中美滋滋的,正要坐下來抽袋煙運運氣,卻一眼看見有個人慌慌張張地朝這邊走來。“不好,八成這鍋肉是他燉的!"他慌忙起身,解開驢繩,屁股一抬倒坐在驢背上。“得兒——嘟!”接著一個響鞭,驢兒四蹄嗒嗒飛快地跑起來。誰知就在這緊追快跑之中,仙物生效,那驢兒也因喝了仙湯,四蹄早已離開了地麵,騰雲駕霧地飛了起來。張果老倒騎在小毛驢上,隻覺身輕似飄,越飛越遠,越升越高,破廟和那個追來的人早已看不見了。

傳說,那被張果老用來當筷子吃何首烏的樹枝子,竟然落地生根,長成參天大樹,被當地人稱作“果老樹”。那一堵被張果老用肉湯潑過的牆頭,竟然如銅牆鐵壁一般,經世不倒。後來,人們就把這座破廟加以整修,改建成“果老廟”,把這堵牆立為“果老碑”,並在上麵題詩刻文,表達對張果老的懷念之情。’

講述者:劉仁甫

搜集整理者:朱洪喜 劉永勝

流傳地區:河南

張歌郎唱山歌

傳說張果老原名張歌郎,從小愛唱山歌,見什麼編什麼,編什麼唱什麼。說他就是唱山歌的祖師,從他開始才有人唱山歌。他的老婆也愛編、愛唱山歌,正是天生一對,地生一雙。

有一次,張歌郎在一座觀院裏偷吃了道士的人參,又偷了他一頭驢子,怕道士找他算帳,就逃在外麵,不敢回家。他在外麵一天到夜唱歌,雄雞叫就唱,唱到太陽落山,唱了不曉得多少年,成了歌仙了,改名張果老,張果老雖是歌仙,卻越老越不正經,總喜歡唱唱山歌罵罵人,占占嘴頭上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