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他老婆以為他總歸不會把家丟掉,就在家等呀,等呀,誰知等來等去等不到他回家,就帶了女兒出去尋夫。她們尋啊尋,一尋尋到宜興龍山,在龍山腳下住下來。吃飯要緊啊,就開荒種地,自己養活自己。

一日三,兩日四,幾年過去了,女兒長大了,賽過一朵花。

有一回,張果老騎了驢子到龍山,看見一個姑娘在棉田裏鋤草,長得蠻像樣,歌興上來了,喊驢子停下,就編首山歌唱起來:

“哪家女子哪家花,哪家女子鋤棉花?哪家女子到我張果老的家,我叫她冬穿續羅夏穿紗……”

姑娘不理他,低著頭隻管鋤她的棉花.張果老見姑娘不答,越唱越起勁。姑娘聽得臉都紅了,扛著鋤頭跑回家來,把這件事體告訴她娘.她娘聽了火冒三丈,就對女兒說:“走,娘同你去,你鋤你的棉花,他要是再唱,娘自有辦法。”

娘妮兩個正要到棉花地去,迎麵碰上張果老。娘先躲在旁邊,叫女兒仍舊去鋤棉花,不識相的張果老真的又唱了起來。

姑娘的母親一聽聲音感到奇怪,探頭一細看,果真是他!好不氣啊!大叫一聲:“老畜生,閉住你的嘴,聽我來唱——你偷吃人參變成了鬼,唱出的山歌吮調門。你偷騎毛驢爛了心肺丟了魂,不曉得今朝自家欺負自家人。從前頭不唱山歌心不暢,今朝我唱唱山歌好傷心。”

張果老一聽,啊呀不好!曉得占了自家女兒的便宜,羞得滿麵通紅,不敢再見老婆、女兒的麵,趕起驢子就要逃。他老婆眼快手快,搶到前麵,牽住緩繩問道:“你的家在哪裏?我娘妮倆要跟你去過好日子呢!”說著就把張果老從驢背上拉了下來。

張果老逼得阮辦法,下了驢背就逃,他老婆、女兒放了驢子就追。驢子跟慣了張果老”--鬆手也跟著張果老逃。張果老逃了一段路,到了一座山跟前,見山上有個洞,就飛身望洞裏一躬,人不見了,驢子也不見了。他老婆和女兒尋不見他,隻好回家去。

這個山洞因為是張果老第一個躬身進去的,所以叫“張躬洞”。後來張果老改邪歸正,做了好人,人家尊敬他,就把這個洞叫“張公洞”了。

講述者:洛鎖榮 畢洪衝

搜集整理者:張炳文

流傳地區:江蘇

藍采和酒店贈金

從前,天上的赤腳大仙得罪了玉皇大帝,大帝處罰了他。大仙不服,也過夠了天庭生活,就偷偷地溜出了南天門,來到人間。

大仙來到人間,正趕上數九寒冬,滿天大雪一個勁地下,把大山、田地、道路全給蓋死了。他在天上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景致,這回可開了心。他跳到雪地上,玩夠了,便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方一個小村莊趕去。進了村莊,他看見路旁有個掛幌子的酒店”就來到酒店的門口。

大仙隔著門縫往裏一看,屋裏還點著燈,敲敲門,出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掌櫃。老掌櫃一瞧,這個人滿身都是雪,穿件破長衫,腰上紮一根白帶子,挽著褲腿打赤腳,披頭散發的光知道傻笑,一看就知道是個傻子。

掌櫃的心想,天這麼冷,要把這傻子推出去,他就會凍死的。想到這裏,老掌櫃便讓他進來,把火盆送到他麵前說:“快烤烤吧,我給你做點飯吃。”

老掌櫃做好飯菜,端到傻子麵前。傻子不肯吃,他站起來,指指酒壇子,要喝酒。老掌櫃心想,大冷的天,喝點酒也好,便給他搬來了酒壇子,燙了一壺。剛倒碗裏,傻子不嫌燙嘴,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幾口,就把酒喝幹了。傻子左手端酒碗,右手抓菜吃,四盤下酒菜不大會兒工夫就用手抓完了。他放下酒碗,捧起壇子,口對口地喝個精光。傻子順巴順巴嘴,自己到後屋又搬來了一壇子酒還要喝。老掌櫃想,有心要開店,就不怕大肚子漢,管他是不是傻子,隻要客人要喝,就叫他喝足。可是,拿什麼下酒呢?店家為難了,他找遍了店裏,下酒菜全叫他吃光了。正在犯愁的時候,冷丁聽到咯咯的雞叫聲,他想起來了,雞籠子裏還有一隻報曉用的大公雞,可是,那雞是起五更用的。老掌櫃一橫心,把雞殺了,煮熟了端給了傻子。傻子咧開大嘴,頭不抬,眼不眨,盯著雞盤子,抱著酒壇子,一會工夫,雞吃光了,酒壇子控出了最後一滴酒。突然,他身子一歪,酒壇子扔到地上摔了個粉碎。

傻子喝醉了,又嘔吐起來,滿屋都是臭味,老掌櫃無奈,把傻子抱上熱炕,鋪開被褥叫他躺下,他就收拾屋子去了。收拾完屋子,傻子起來了,要開門往外走。他不說一句客氣話,也不給酒錢,出了門還專揀路中履了一攤屎。掌櫃的望著遠去的傻子,像是專門來和他作對的,他長歎一口氣:“天哪,難道真是好心不得好報嗎?”他被傻子折騰了半宿,渾身乏得慌,就關上店門,上炕睡覺了。

掌櫃的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他打開店門嚇了一跳,傻子履屎的地方哪還有什麼屎,分明是一堆金元寶,元寶底下還壓著一張紙條。老掌櫃打開紙條一看,上麵寫著:“世事何悠悠,貪心未肯休,昨夜煩相擾,臨別薄禮交,店堂方丈地,童史不可欺,藍采和。”

老掌櫃明白了,昨夜來的哪是什麼傻子,原來是仙人藍采和,他是來試試我的心哪。從此,他對過往客人,更是熱情招待,對分文未帶的客人也,樣熱情,到後來,他名揚四海,生意越做越興旺,發了大財。

現在,為了招徠客人,很多商人都在招牌上寫著;“貨真價實,童雯無欺”幾個字,大概就是從那時候傳下來的吧。

講述者:龐富岩

搜集整理者:磨政忠

流傳地區:遼寧

何三姑升仙

相傳在很久以前,淮河岩畔有個小城鎮叫牛角縣。縣內有個專賣麵食的飯店,老板姓章名得利,娶妻王氏,年過半百尚無兒女。店內和家中一切繁雜事務,全壓在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小丫頭身上。

這小丫頭姓何,因排行第三,人都叫她何三姑。何三姑原來家中共有五口人,以種地為生,在她十歲那年,白露河發大水淹沒了大片的農田和村莊。洪水剛剛退去,瘟疫又起,父親和兩個姐姐先後死去。何三姑的母親為了葬夫埋女,隻好忍痛將何三姑賣到章家,第二年,何三姑的母親也優鬱而死。何三姑到章家後,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推磨、劈柴、燒鍋、喂豬、端茶、送飯、抹桌、掃地,什麼活都幹。章得利兩口子把何三姑當牛一樣使喚,稍不如意,非打即罵。

時間一晃五年過去了.人們常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何三姑已經十五六歲了,容貌出脫得像仙女一樣美麗。她每天總是熱情地招待著南來北往的顧客,-要是碰上逃荒要飯的窮人,還常常背著主人施舍給他們飯菜。為了這,何三姑不知挨了章家兩口子多少次打罵。

三月二十八日,牛角縣正逢廟會。碼頭上船來船往,縣城中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章得利一心惦念著要到市場上買一點便宜貨,就給坐在櫃台內的王氏打個招呼,急急慌慌地走了。主氏看老頭子出門,便安排何三姑好好招呼生意,自己回內房養神去了。一會,隨著一陣清風,店內進來七位客人:第一個白須長者,手中拿著一把破扁子;第二個幹瘦老頭,手牽一條毛驢;第三個年青後生,手提一個花籃;第四個瘸腿老漢,身背一個大藥葫蘆;第五個中年漢子,手拿一副雲陽板;第六個黑須老頭,身背一口寶劍;第七個年輕小夥,手拿一支橫笛,看樣子像是一夥江湖客人。前麵一人對著何三姑打個招呼:“小姑娘,我們是趕廟會的,途中遇到了強人,把我們的錢財都搶去了。從昨晚到現在走了八十多裏路,肚子裏粒米未進。現在我們實在餓得心慌,你行行好,隨便給我們點吃的吧。”何三姑看他們個個衣衫破爛,說得又這樣可憐,就趁著老板出門,老板娘不在的機會,趕緊從裏鍋內盛了七碗麵條,端給這七位客人,並催促他們說:“你們快趁熱吃了走吧,不然,主人看見了又要怪罪我了。”那七位客人接過麵條,二話不說,就用筷子往嘴裏扒。這時,老板娘從內房走出來,一眼看見七個叫花子模樣的人在吃飯,就跑到何三姑麵前問他們交過錢沒有。還未等何三姑開口,那位牽驢的老漢走上前說;“我們都是遇難之人,多蒙這位小姑娘發善心賞給我們幾碗飯吃……”話還沒有說完,就見老板娘氣得滿臉橫肉直哆嗦,伸手向何三姑的臉上。“啪”的一聲打下去,然後跳出櫃台,把七個人的飯碗一一奪了過來,將剩飯統統倒進豬食盆內。她一邊倒,一邊嘴裏還不幹不淨地罵著說:“這飯喂豬,我也不舍給要飯花子!”正在這時,章得利從外麵跨進門來。他問明情況後,先是臉色一沉,隨後眼珠子轉了幾轉,便皮笑肉不笑地對七位客人說:“算啦算啦,飯已吃了,你們又沒錢付帳,.我也不難為你們,你們就每人替我推二鬥麥子作為飯錢吧。”

何三姑一聽讓客人們推麥,覺得實在無理,就上前衝著章得利說:“他們趕了八十多裏路,哪有力氣給你推磨?”三姑轉身又對七位客人說:“你們走吧,麥子我替你們推。”

七位客人聽說後,一齊對何三姑拱手說:“小姑娘,連累你啦!"說完轉身走出門去。

章得利一看這七個叫化子走了,真是氣得七竅生煙,他把一肚火全撤在何三姑身上。章得利一把抓住何三姑的頭發說:“你這個吃裏扒外的奴才,得給你點厲害看看,今天不給你飯吃,你去把豬食盆的剩飯給我吃了,不然的話,我就把你活活打死!"

這時何三姑看看豬食盆裏的剩飯亂糟糟、稀渣渣的,實在難以下咽;不吃吧,章得利是個魔鬼,喪天害理的事是能幹得出來的。正當何三姑猶豫不決的時候,七位客人突然又走進門來。他們看到何三姑受窘,齊聲說道:“好姑娘,你就忍辱吃下這些豬食吧。”這時,那位牽驢的老漢就用雙手把豬食送到何三姑的麵前。

何三姑接過豬食,.看了看七位客人,一咬牙,捧起吃了兩口。說也奇怪,當她捧起豬食吃時,覺得這豬食陣陣異香撲鼻,再吃幾口,更覺得心清氣爽。何三姑放下豬食盆,瞪了章家兩口子一眼,就轉身到鍋灶旁拿起撈築子繼續幹起活來。

這時,那位牽驢的老漢對著何三姑高聲叫道:“何三姑,別在這裏受苦受難了,隨我們一同走吧!”說完,對著何三姑招了招手。接著,這七位客人便走出店門,往南揚長而去。不知怎的,何三姑隻覺得身不由己,手裏拿著撈笨子也緊跟著跑了出來,向著七位客久去的方向追去。章得利兩口子一看何三姑走了,急忙隨後追趕,一邊攆,一邊高聲喊叫:“小賤人,你是賣給我們的終身奴才,你要敢走,我非要你的命不可!”章家兩口子拖著肥胖的身子,好不容易攆到城外的青石橋上.看到何三姑正與七位客人同行,章得利上前一把抓住何三姑的衣袖,‘舉手便打,隻見何三姑舉起手中的撈築子一揮,章家兩口子就雙雙跌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了。

這時,空中飛來八朵彩雲,八人一起踏上彩雲,飛騰而去。原來這幾位客人都是蓬萊仙島的神仙,是專程來超度何三姑的,後來人們就把何三姑改叫何仙姑.

據傳說淮濱縣與固始縣交界處的白露河橋,就是何仙姑成仙升天的地方,多年來,當地人都叫它“升仙橋”。

搜集整理者:徐誌新 鄭本梭

流傳地區: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