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何仙觀

從前,永州有個姑娘,因家裏很窮,到永州白水橋旁的一個店鋪當傭人,因為她姓何,人們就叫她何姑娘。何姑娘心腸非常善良,對人又好,總是背著老板娘救濟一些討吃的窮人。有年冬天,來了一個叫化子,穿得非常破爛,凍得全身發抖,餓得清瘦。他討吃討到何姑娘做事的那個店鋪,何姑娘看見他可憐,背著老板娘把他讓到灶屋裏烤火,又拿飯和菜給他吃。以後,每天早晨那叫化子就來討吃,何姑娘也天天自己少吃點,省給這個叫化子吃。有一天,天下著很大的雪,吃過早飯了叫化子才來,何姑娘正準備去淘中午的米,叫化子說要吃點飯.何姑娘就煮了點給他吃,老板娘看見了,把何姑娘狠狠地打了一頓,晚上何姑娘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胡子老人,問她願不願意成仙,願意的話,過幾夭就有人來接她脫凡成仙。何姑娘點了點頭,醒來時,原來是個夢。

第二天早上,她照樣生火煮飯,飯還沒熟,那個叫化子又來了,說要烤火,何姑娘說:“不能了,老板娘昨天打了我一頓,今天如果看見你又來了,她還會打我的,你躲一躲吧。”叫化子說:“那我就躲在灶眼裏。”何姑娘看見他當真往灶眼裏拱,怕燒死他,死命拖著他的腳,結果沒拖住叫化子,反被叫化子拖進灶眼裏。

人們看見店鋪天上升起一朵會,托著兩個人,都說那是叫化子和何姑娘。於是,人們把何姑娘叫做何仙姑,何姑娘的家鄉叫何仙觀。

講述者:朱開清

搜集整理者:陳小丁

流傳地區:湖南永州

湘字羽化成仙

滬州方山上有一塊巨石,石上刻有.“登天石”三個鬥大的字。這三個字,不知是哪朝哪代,哪個書法家寫的,相傳韓湘子就是從這塊大石頭上羽化成仙的。

自從鄉親們得了方山以後,男耕女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他們為了感激韓湘子,便在山頂上修了個太極洞。從此湘子便在這個茂林修竹的地方專心專意地苦修苦煉,一修就是數百載。玉帝見他心誠誌堅,派鍾離老祖和藍采和來度脫韓湘子。

一日,兩位大仙為了再試一試湘子是否心誠,變成母女倆在山路上等著他回太極洞來。

湘子下山為鄉親們治病歸來,已是夕陽西下,月亮升起的時候了。他在山路上走著,走著,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山水一衝連路也分不清了,走來走去,好像還是在原地打轉轉。雨下個不停,遠處傳來一陣虎豹聲,湘子心中很著急,心想:這大山深處,要是有一戶人家,去躲一躲雨、避一避風就好了。突然間,前麵出現一點火光,走攏一看,是一座茅屋,他急忙去敲門借宿。開門出來是一個四、五十歲的老婦人,身後是一個十六、七歲的青衣女子。女子把湘子上下打量一番,向老婦耳邊說了一陣悄悄話,嬌滴滴地對湘子說:“客人,請進。”湘子一進門,那女子便把門鎖上,轉身把湘子看個仔細,湘子不敢正視,小聲說:“老人家,外邊風大雨也大,回山又迷了路,請容我暫躲一時,等雨一停便上路。”那老婦人笑笑說:“客人,這深山隻居住我母女倆,無有依靠,今有貴人投宿,真是天作之合,老婦願把小女許配與你為妻,不知意下如何?”湘子一聽大為吃驚,連忙說道:“老人家,我本是修行之人,早已超脫凡塵,今晚隻來投宿,請給個方便吧。”那小女子一聽,竟走上前來說道:“客人莫非是嫌奴家醜麼?”說罷對湘子一笑。湘子這才看清小女模樣,一雙大眼似明珠一樣,一張小嘴形如櫻桃,生得如花似玉,簡直勝似天仙。湘子並不動心,婉言道:“修行人隻來借宿,非來投親。."話音一落,那老婦人發怒說:“我母女本是一番好意,你卻是石頭心、木頭人,如今深山老林,豺狼虎豹出沒無常,不完婚,此處沒有你的住處。”湘子無法,要出去,外邊大雨下個不停,門外幾隻餓虎正在等著他;從後門走,又上了杠,後門外也有一群豺狼在轉來轉去。湘子見前後門都不能出去,就從東牆缺口處跳出去。哪知這一跳,下邊卻是萬丈深穀。

這時,鍾離老祖和藍采和才現出真身,在半空中接住湘子,向他吐出了真情。三人便從登天石上一道往南天門而去。

韓湘子登天這塊巨石,至今還在,成為滬州方山上的一處名勝。

講述者:劉炳清

搜集整理者:陳鑫明

流傳地區:四川

曹國舅海罪升仙

據說八仙裏麵的曹國舅,原先是個大壞蛋。那他後來怎麼又變成一位大仙了呢?

相傳宋朝時候,有戶曹姓人家,生有四男一女。自從把他家小姐選為皇妃後,四弟兄都成了當朝的國舅,於是,他們便倚官仗勢,無惡不作。

一天,弟兄們聽說有個珠寶商經過此地,商人身上有顆稀世寶珠——還魂珠。於是,他們帶著兵器埋伏在半路上,當商人走近,四人跳過去,三拳兩腳將商人活活打死,連人帶珠埋在一棵樹下,想等過兩天再來挖取寶珠。

說來話巧,有條野狗經過樹下,它聞聞嗅嗅,刨開了新挖填平的泥土,沒有什麼好吃的,見到屍體露天,狂叫著走了。隨後有人路過此地,發現這裏出了人命案件,立即投奔開封府向包公報案。

包公隨即派張龍、趙虎跟隨報案人前往現場,果真發現人屍和寶珠,並用還魂珠救活了那個商人。

包公聽那商人陳述的冤情,弄清了四個搶劫殺人犯的形體麵貌,心中已經有數,他氣得拍案大叫:“好哇,曹國舅膽大包天!"曹氏四弟兄被衙役押到大堂,在人證物證麵前,再也無法抵賴,隻好磕頭領罪。包公作出斷決:“你等謀財害命,依法該斬。幸而人已救活,劫寶未遂,姑免死罪。今後若再犯法,定斬不饒!”嚇得曹氏弟兄汗如雨下,磕頭如搗蒜,謝恩而去。

此後,大國舅悔恨不已,發誓出家修行,永不殺生害命,其他三弟兄不久又舊病複發,搶劫民女,禍害百姓。結果,包公來個“俞伯牙搬家——不留情(琴)”,一個個斬首示眾。

後來,大國舅在二龍山潔身修行幾十年,忽一日得道,升仙飛上天庭,成為八仙中的一員。

搜集整理者:成弄衰

流傳地區:江蘇

呂仙度化曹國舅

有一天,呂洞賓化作一位遊方道人,身背寶劍,手執拂塵,來到黃河南岸,正遇從沐京來的曹國舅,要到終南山去求仙學道,來搭船過河。這硝公是靠擺渡養活家口的,他說要先給錢,後上船。曹國舅因離京匆忙,一摸身上,分文沒有,就掏出了皇帝姐夫的禦賜金牌,上刻:“國舅到處,如聯親行”八個大字,船上和岸上的人們看見,慌忙跪倒,山呼“萬歲”!就是那個遊方道人,不但不跪,反而挺胸瞪眼,用拂塵指著曹國舅的鼻尖說:“既想求仙學道,為何要亮出禦賜金牌,仗勢壓人呢?”曹國舅細看麵前這位道長,長須當胸,仙風道骨,不覺撲通跪倒在地,口稱:“弟子不敢!不敢!”隨聲便把金牌扔到了河中。呂洞賓揮動拂塵就地一掃,曹國舅眼一合,頓覺兩腋生風。睜眼一看,已經飛渡黃河來到北岸。他回頭遠望,那條木船還未起錨哩。

呂洞賓說:“我就是從終南山來的呂純陽,與你有仙緣,特來指點!”

曹國舅遇見了真仙好不喜歡,就叩頭懇求說:“弟子看破紅塵,撇下皇家厚祿,扔掉禦賜金牌,庶可表明心跡。就請上仙帶弟子上終南山修行學道好了!"

呂洞賓哈哈一笑說:“談何容易哪!終南山乃洞天福地,你是凡夫俗子,塵緣未淨,如何去得!”說畢,拂塵一揮早已蹤影皆無。

曹國舅恨自己癡呆,剛才如果抓住仙師的衣袖,豈不同時飛升。既然他來指點,就是結下仙緣。他望空禮拜,發誓說:“弟子曹友,一心求仙學道,縱受千磨百難,粉身碎骨,誓無反悔!”說完,繼續向終南山前進。你想,這位國舅爺,在府中是錦衣玉食,珠圍翠繞,何等的享受。出府來,不是坐轎,就是騎馬,前呼後擁好不威風。他的靴底比普通百姓的氈帽都幹淨十倍,走了幾天,腳板下起的潦泡像葡萄串子,邁一步得咬一下牙關;再說身無分文,宿店、吃食也成問題。他隻好把錦袍、玉帶賣了當盤纏,朝靴換了雙八搭麻鞋,圖個腳輕。這一天,他來到了秦中富水地麵,錢已花完了,也沒有什麼東西可賣的了.曹國舅腹中饑餓,神倦腿軟,就靠在一家鋪店的簷牆下打起噸來。忽然覺得有人搖他的肩膀,迷迷糊糊地半睜眼一看,原來是位宮中太監,太監嚷道:“國舅爺,.讓我們找得您好苦呀!自您離京後,娘娘想您,茶飯大減,玉體欠安。我們奉了禦旨來接您回京。”說畢,朝後一擺手:“快來呀,國舅爺在這裏!”隻見一頂黃緞大轎已抬到了他的麵前,被那位太監拉起連攙帶推地到了轎口。這時,國舅忽然清醒起來,想起了“粉身碎骨,永無反悔”的誓言,立即使了股狠勁,掙脫了太監的糾纏.他再定睛仔細一看,哪裏還有太監和大轎的影子,隻見半空上飄下一張黃色揭帖,上寫:

文火攻來武火煉,

不經九轉不成丹。

未曾磨得塵緣淨,

難上終南第一山!

他看罷後,心裏明白,剛才是仙師使用神法在考驗自己,幸虧朦朧中還能清醒,如果一腳踏進大轎,豈不前功盡棄。他趕快把那揭帖揣在懷中,貼著胸肌。說來也奇怪,他頓覺眼睛明亮,口腔生津,不饑不渴,精神抖擻起來,一邁步好像風吹著走,一天能趕出往日的三天路程。

這天,曹國舅來到了丹鳳縣城外,隻見有一條清流,詢問路旁老丈,老丈告訴他,這叫丹江”順此而上便可望見終南山了。他好不喜歡,便沿岸而行。忽見上遊漂下一人,抱著一根木樁高喊救命。他不管自己的水性如何,也顧不得脫衣裳,撲通就跳到江中,幸虧一個浪頭打來。把那人推近岸邊。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那落水的人救上岸來。落水者是個市井少年,曹國舅問他為什麼會跌落水中?少年未開口先流兩行熱淚,他說:“家父是個大古董商,常年在外奔波。日前托人送回一個口信:他因買了一條玉帶,被官吏查獲,說是皇家之物,如何能落到他的手中?想必是盜竊來的.現被押在富水縣牢裏。我辭別家母,前去探望父親。因心急火燎跨上橫江木橋,一失腳跌落水中,幸好抱住上遊漂來的一根木樁……”說畢又硬咽不止。

曹國舅聽了,大吃一驚,想不到自己賣了條玉帶.會牽連無辜,便對少年說:“小弟弟,那條玉帶正是我賣給令尊的。我和你一同前往縣衙申辯,讓他老人家早日出獄.”這少年倒很通事理,他說:“恩人,那不是要耽誤您的大事了嗎?."“無妨,無妨!我乃閑散之人,無大重事,搭救你父要緊。”“恩人如此厚恩,無以為報……”他從懷中掏出一副羊脂玉板,雙手捧上說:“願恩人收下此物!"“令尊被我的玉帶牽累,理當去辯冤,何敢圖報,此物萬萬不敢接受!"

忽然那少年先火了,把手中玉板往地上一授,竟變成了兩隻仙鶴,刷刷刷扇動著雙翅。曹國舅驚異之餘,定神一看,麵前哪裏還有被救起的落水少年,分明是純陽祖師手執拂塵在微笑。隨後,他倆跨上鶴背,飛上終南山,那副玉板就成了曹國舅手中的寶物。

講述者:姚忠寬

搜集整理者:張力

流傳地區:山西

鐵拐李還鍋

傳說,鐵拐李沒成仙之前是一個家境貧苦、無依無靠的單身老漢,討飯為生。可他忠厚老實,善良耿直,從來不向有錢人家伸手,真稱得起是條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的硬漢子。

這一天,西北風就像刀子,天氣甭提多冷了。鐵拐李拖著傷殘的腿,溜溜跑了一天,好容易要了一碗殘湯剩飯,剛要自個兒熱熱吃,忽然想起和他搭伴要飯的趙老漢,前兩天被財主家的狗咬傷了,還餓著肚子呢。他就把那點東西端回破廟裏,全給趙老漢吃了。

晚上,鐵拐李躺在破廟裏翻過來倒過去怎麼也睡不著,身上冷,肚裏又無食,心裏就像喝了五味湯,說不清是個什麼滋味。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更何況一天多飯菜沒沾牙呢!他實在躺不住了,就溜達到村裏,想要點兒東西吃,可是他就不想想,深更半夜家家關門閉戶的,上哪兒去要去?

鐵拐李在街上轉遊來轉遊去,不覺一陣陣心發慌,眼發黑,後來實在堅持不住了,就狠了狠心,先蹲在地上定定神,然後戰戰兢兢地爬進一戶人家。他扒開悖悖籃子裏麵是空的,又一掀鍋還是什麼也沒有,再摸摸屋裏四個奮晃,就是這口做飯用的鍋是頂值錢的了。他再仔細看炕上,孩子大人的好幾個,心裏話兒,這個主兒窮得比我也強不了多少。咳!一不做二不休,就偷這口鍋吧,興許明天能賣兩錢混碗飯吃呢?他又向炕上看了一眼,心中暗暗說道:“為了活命,我老李對不住了。”

鐵拐李把鍋偷回來卻覺得更不踏實了,眼盯著鍋,心裏就像烙餅一樣直折個兒。他暗暗叫著自己的名字:鐵拐李呀鐵拐李,你活了這麼多半輩子,從來沒拿過人的一個針頭線腦,今兒個怎麼糊裏糊塗的幹開了傻事。當時盡顧自己能吃頓飽飯,可怎麼就忘了,我把鍋偷來,人家怎麼做飯呢,豈不要餓著人家一家子嗎?不行!不能幹這種缺德事,我得趕快給人家送回去。想到這兒,他頓時來了精神,不知怎麼的肚裏也不覺得餓了,他提起鍋撤腿就往外走。

不巧天漸漸亮了,這會兒鐵拐李可犯了難,要讓人看見怎麼辦?還不定別人在背後說些什麼呢?急得他抓耳撓腮來回轉圈,不知該怎麼辦好。

這事感動了神仙漢鍾離,隻見他在雲端之上把手中的陰陽扇一遮,就讓天又黑了一陣兒。鐵拐李呢?正好趁這個時候把鍋送回去了。據說,就從那時候起,‘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時,冷古丁的還要黑上一陣兒,不信,你就起早去看看。

講述者:李鳳蘭

搜集整理者:張俊青

流傳地區:河北

賽華它

早先,杭州鼓樓附近有一座無名的小石橋,橋邊有個專治爛疤膿瘡的外科郎中。他是個黑臉上長滿絡腮胡須.兩腿生爛瘡,一腳高一腳低的蹺拐兒。他身上背著個藥葫蘆,在橋邊撐上一柄大布傘,麵前擺著一隻破藥箱子,白天坐在大傘下行醫,夜晚就躺在藥箱上困覺。

人們看看郎中這副外相,都不信他真能治好什麼病。後來,有個腳爛了三年的人,到處治不好,想碰碰運氣看,就到大傘下麵來找這個郎中醫治醫治。郎中給他一張狗皮膏藥,一貼上,沒有三天工夫就把他的爛腳治好了。這個消息一下傳開去,到大傘下麵來求醫的人就漸漸多了起來.這郎中就用這一種狗皮膏藥,治好許許多多人的陳瘡爛毒,郎中的名氣很快就轟動了整個杭州城。大家送給他一個外號,稱他“賽華佗”。

賽華佗出了名,杭州那些掛牌的高手名醫和藥鋪老板的生意便清淡了。他們氣不過,就聚攏來商量,大家湊上一千兩銀子送給知府,要求把賽華佗趕出杭州.

知府受了賄賂,便差衙役去把賽華佗抓來。賽華佗被抓進知府衙門,直挺挺地站在大堂上。

知府把驚堂木一拍,喝道:“你見了本府怎不跪下!"

賽華佗冷冷地回答說:“我是個蹺拐兒,膝蓋骨硬啦,從來不下跪的。”

知府又拍拍驚堂木,大聲喝道:“你叫啥名字?從哪裏來的?"

賽華佗說;“我沒有取過名字,杭州百姓叫我賽華佗。從哪裏來,我也記不靈清啦。”

知府聽了把眼睛一轉,哈哈大笑起來,說道:“好一個賽華佗!虧你說得出口。你既有賽過華佗的本事,為啥不先把自己的爛腳治治好呀?”

這時,知府隻覺得背脊上有什麼東西在爬,癢得難熬,急忙伸手到衣裳裏去摸,卻摸不到什麼。隻見賽華佗衝著他哈哈大笑道:“知府大人哪,你真是聰明一世,惜懂一時!世上各行各業顧得了別人顧不上自己的多的是!蓋屋的為啥住破草房?養蠶的為啥穿破衣裳?種穀的為啥要餓肚腸?這些你怎麼不問一問,管一管呀?"

知府被賽華佗問住了,回不出話來。就把驚堂木拍得震天響,大聲叫道:“掌嘴!來人哪,把他關進死囚牢裏去!”

知府退了堂,覺得背脊上那個地方癢得更厲害了,脫去衣裳叫人看看,原來起了個小硬塊。這小硬塊越抓越癢,越抓越大,過了半個時辰,就變成一顆療瘡,疼得他滾在床上大喊大叫。師爺得知了,進來對知府說道:“老爺,我聽說那賽華佗倒真是個治療瘡的好手哩I叫他來給你治一治吧,等治好了療瘡,再辦他罪也不遲呀。”

知府疼不過,隻得差人到監牢裏去把賽華佗叫來。賽華佗看過知府背脊上的療瘡,就給他貼上一張狗皮膏藥。

哪知過了一夜,知府背脊上的療瘡不但不見好,反而越腫越大。知府恨死了,天不亮就差人到監牢裏把賽華佗抓來,大聲吼道:“我背脊上的療瘡疼得更厲害啦,一定是你在膏藥裏放了毒!”

賽華佗說:“不要忙,不要忙,讓我仔細看看療瘡再說。”

說著,便揭起膏藥,細細地看了一會,皺皺眉頭說;“這療瘡口子小,裏麵大,從裏麵爛出來,叫做‘穿心爛’,是無藥可救的。因為你平常做事太狠毒,不講良心,所以得了這個毛病,與我的膏藥毫不相幹!”

聽賽華佗這麼一說,知府又氣又急,又是害怕,不住地拍著床沿,大聲叫道:“來人啦,快把他綁出去,砍他的頭!"過了沒多久,這知府恨得上氣不接下氣,就翻翻白眼死啦。

師爺遵照知府臨死的吩咐,把他押赴刑場問斬。

賽華佗在被押上刑場的時候,走過他那座撐大傘擺藥箱的小石橋,周圍的老百姓見他受了冤枉,都圍攏來罵知府死得活該,一下子把道路都塞住了。賽華佗見了,朝大家說:“鄉親們,官府老爺硬要送我歸天去,我不走也得走啦!"說著,一縱身跳下橋去,“撲通”一聲,河麵上水花四濺,漩渦兒咕嚕咕嚕直打轉;忽地水麵冒起一股青煙來.賽華佗身背葫蘆,拄著鐵拐,隨著青煙漸漸上升,不久,浮在空中朝人們點頭招手,慢慢地隨著青煙一直飄進雲端裏去了。

人們都說,這個賽華佗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呢!大家忘不了他,四時八節總有人要到這座小石橋去,盼望他再回來給大家治病。時間一久,這座小石橋就被叫成“望仙橋”了。

搜集整理者:桂雄良 光路

流傳地區:浙江

鐵拐李贈藥

(一)

有一次,鐵拐李參加了王母娘娘的靈芝宴後,便來到了人間。他化成草藥老翁來到夏口(今漢口),他聽說這裏有家葉開泰藥鋪,診病如神,起死回生,方圓百裏患病的人都紛紛登門求醫。他心中暗笑:俗世人間哪還有比我們仙人更能診病如神的?待我前去看個究竟。第二天.他便在葉開泰藥鋪門口的一側,擺起了一個小小的草藥攤子。

葉開泰藥鋪內有一小夥計很同情這位老翁,勸他換個擺攤地點,也許能賣些草藥,維持生計。可是,這位草藥老翁依然擺攤在藥鋪門口,不肯離去。小夥計見他生意冷落,生活無著,便把自己節省的一些食品接濟老翁。日子久了,人情熟了,他們便嘮起家常來了。

鐵拐李問:“都說你家藥鋪的藥能醫百病,起死回生,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小夥計道:“葉開泰藥鋪有祖傳秘方,品種齊全,貨真價實,醫好了不少病人,因此名聲在夕I'o其實,有些瘡癬毒癤本鋪也沒有什麼特效藥。我們少東家左腿爛瘡十五年,至今還沒治好呢.”

鐵拐李覺得這位小夥子年紀雖小,但心地善良,為人誠懇.有心想把一些醫術和秘方悄悄地傳授給他。

有一天,他突然對小夥計道:“老朽在這兒數月,多蒙你的照應,如今我要走了,特送草藥一帖,交給你鋪的少東家,貼在他的腿部爛瘡,半個月可感奇癢,二十天就能長肉,三十天便可痊愈。”說罷,取出一些藥草的葉、莖、花瓣搗爛,擠去水汁,然後用塊荷葉包好交給了小夥計。

小夥計一聽老翁要走,戀戀不舍,便問:“老先生這回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回?若要找您求教,我該去哪裏尋訪?”

鐵拐李輕輕對他道:“如你誠心求學,可到龜山東麓的那棵百年柏樹的根節上連敲八下。不過,這個記號不得告訴任何人,否則,此法無效。”說完,便匆匆收起草藥攤子走了。

葉開泰的少爺用了老翁的這帖草藥後,腿部的瘡果然見好,半個月傷口奇癢,二十天傷口長肉,三十天腿傷痊愈。這一神奇的療效,震驚了葉家,傳遍了三鎮。人們紛紛來葉開泰藥鋪門口找賣草藥的老翁,可是老翁早已不知去向了。

(二)

葉開泰少爺的腿治好了,小夥計總覺得那個老翁不大尋常,莫非是什麼神仙下凡?於是便按他臨走時的指點,選了個月夜時間,來到龜山東麓的百年古柏樹下,一看,果然有孔圓圓的根節。小夥計輕輕地連敲八下,古柏立即破開大門,讓小夥計進去。原來,這是個一丈多高的漆黑地洞,鐵拐李已在洞口等候,他見小夥計來了,便叫他拉住衣襟,閉上眼睛。不多久,便來到了一個開闊的山穀,青山綠水,幽若仙境。

這時,從樓閣中出來了七位仙人,熱情地款待了小夥計,並留他住宿一夜。

第二夭清晨,李老翁對小夥計道:“我等八人今日外出,你留在屋裏稍等,肚子餓了,可到後屋用餐,蒸籠裏備有食品,你隨意吃。”說罷,便紛紛離去。

這一天,小夥計遊山穀,賞奇景,等他返回瓊樓,不覺已過中午,但仍未見眾仙回來,這時,他肚子裏已餓得直叫,便到後屋準備用餐。誰知剛邁進後院的走廊.便聞到了一股香味,他走進後屋一看,鍋上的蒸籠正冒著騰騰的熱氣呢。

小夥計餓極了,掀開蒸籠蓋一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是十隻肥大的痛蛤蟆,他壯壯膽子再掀第二層籠屜,竟是二十條毒蛇;掀開第三籠屜,是三十條紅頭大娛蟻;第四籠屜是五十隻爬來爬去的蠍子,最下麵的籠屜是一個像小孩頭大的薯類。小夥計木來肚裏饑餓難當,看了這些籠屜的東西以後,肚子早就飽了。傍晚眾仙紛紛回來,李老翁關切地問小夥計:“今日蒸籠食品味道如何?”

小夥計不聽還好,一聽埋怨起李老翁來了:“你拿螟蟻、蛇蠍等五毒和人頭之類的食品來款待我,叫我如何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