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見證中國治水事業的曆史變遷

——評《中國治水史詩》

王光謙

上善若水。

老子的這句古話穿越綿長的曆史長河,流淌至今。作為大江大河子孫後代的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與水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古有大禹、李冰,後有孫中山、毛澤東,他們的生命與事業均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縱觀中國漫長的文明發展史,構成其骨幹的重要一脈便是中國治水發展演變史。

自遠古時期始先民們便長期遭受著水災害的侵襲,他們在一次次洪澇災害中背井離鄉、家破人亡,於是,與水之間的漫長鬥爭就此拉開序幕。誰都未曾想到,這個序幕拉開之後,上演了無數場震天動地的生死之戰,挑戰人類生命極限的便是水集結成的洪水猛獸。這場沒有硝煙卻無聲地掠奪走無數人生命的戰爭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戰場也早已遍布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隨著文明腳步的逐步推進,人類的治水工程也邁進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個重大的轉變理應得到曆史的記載。

近期,由葉選平擔任總顧問,楊欽歡策劃,何建明和程賢章擔任主編,眾多當代著名作家和專家傾力加盟撰寫的《中國治水史詩》巍然誕生,彌補了幾千年來中國在係統的治水史書寫方麵的缺失,同時,蘊涵於其中的重要地理、人文素養和情懷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治水文學史詩。我們在這部200多萬字的厚重史書中領略作家們飛揚文采的同時,更能夠深刻地感受中國幾千年治水史的曆史沿革與時代變遷。從其勾畫的圖景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國在治水方麵的每一步探索與開拓,創新與收獲,並長期浸潤在數代人民的治水智慧中。

見證中國治水地位的提高

夏朝開啟了中國的朝代曆史,而夏的建立者禹之所以登上時代的製高點,恰恰是因為其在治水方麵取得的突出成就。這足以看出古代先民所受水患之害的深重及對治水要求的迫切。也正因此,在治水方麵做出卓越貢獻的禹跨越了其所處的曆史時代,在其身後的幾千年裏被逐漸神話為一個民族神,大禹治水的傳說也便一代代流傳下來。“黃河清,聖人出。”這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歌謠也在華夏大地上深紮了根,隻是,這種美好的期望長時間內仍舊停留在夢想階段,水患之害依然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曆朝曆代湧現出了不少治水功臣,如李冰。但是也應該看到,由於他們所處時代的封建性質,他們治水的終極目的是指向封建王朝統治的。所以說,那時候的治水是為鞏固王權服務的。

走過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半封建社會,中國終於走入嶄新的時代。毛澤東曾經多次站在黃河大堤上,望著滔天的巨浪,說:“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眼裏,黃河是與民族自立與尊嚴緊密相連的。1955年7月18日,中南海懷仁堂。一千多位人民代表傾聽了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所作的《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他向全國人民莊嚴宣布了在六年內實現“黃河清”的千年夙願。可以看出,基於人民生命安危的治水工程的地位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民政府開始將治水作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正式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宏偉藍圖中。但是黃河水患並沒有因為人們美好的主觀願望而就此消退,治水依然是國人的一樁大事,無數人仍然戰鬥在抗洪第一線,用生命築起人民的保護層。新世紀以來,治水更是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被推到了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位置。因為水已經不僅關乎防洪安全,同時還與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甚至與國家安全都緊密相關。於是,水利由最初的“農業的命脈”被提升到“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再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其所處的地位一步步升級,這也突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水利建設、民生問題的關切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