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唱響中華民族治水史詩
張紅武
水,作為生命之源,千百年來與人類命運悲喜交融、寵辱偕行,在曆史的長河中演繹出了眾多蕩氣回腸的民族傳奇史詩。古有大禹治水、李冰築壩,今有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可以說,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始終離不開水的參與。或如涓涓細流,或如宏浪滔天,水都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參與著人類生命的進程。一部人類曆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治水史,一部人與水或鬥爭或求協同的複雜關係史。
對“史”的追求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天性。當人們開始回眸曾經走過的漫長曆史時,“史”自然成為一種記錄和敘述的方式。當然,這裏的“史”不僅僅是一些時間與事件的有秩序更迭,更應該是一種審視曆史的姿態與視角,一種融合了經驗教訓、智慧理性的係統梳理。在這個意義上,“戰爭史”、“革命史”等成為了曆史書寫的主角。這些“戰爭史”往往涵蓋社會範疇內人與人、階級與階級的鬥爭與革命,而將人與自然尤其是人與水的鬥爭隔離在範疇之外。這就造成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人與水進行了自遠古便開始的基於求和基礎上的恒久鬥爭,同時,鬥爭過程中付出了眾多生命的代價,也締造了不少英雄傳奇,而這段曆史卻至今仍多為片段性存在,很難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缺乏“史”意義上的梳理和觀照。
基於此,由葉選平擔任總顧問,楊欽歡策劃,何建明和程賢章擔任主編,眾多當代知名專家文人傾力撰寫而成的《中國治水史詩》,在成就了一部輝煌巨製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國內治水史書著述的空白。全書分黃淮卷、長江卷、珠江卷、海河卷、鬆遼卷、西部卷、東南卷及其他七卷,宏闊地將華夏大地的主要幹流和支流涵蓋在內,係統地回顧和梳理了自大禹時代便開始的治水曆史,展示了幾千年來人與水艱苦卓絕的鬥爭曆程。這部史詩巨製的書寫對象已經不僅僅是“人”和“水”,而更延展到地質、曆史、人文、習俗、文化、傳統等多個方麵。由此可見,要編寫這麼一部治水史詩,需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當這部厚重的史詩真的呈現在眼前時,不得不說,我震驚了。翻開嶄新的留有墨香的書頁,那些或熟悉或不甚熟悉的名字在眼前變得鮮活靈動。細細讀來,才發現,這是一部多麼血肉飽滿、厚實凝重的曆史啊。
尊重自然規律史
人類的治水史從來就是與人類的文明史相生相隨的。遠古時,人類便遭受著洪水的威脅。堯舜時,鯀用“堵”的辦法造成治水不利以致失敗的教訓成為治水史上的一個沉重的傷痛,鯀也因此喪命。鯀的兒子禹在父親的沉痛教訓之下,跋山涉水,認真研究了高山大川的地質地貌,對水流的路徑進行了仔細的考察標記,以此作為治水的信息參考。通過對水情的認真分析,最後決定摒棄父親的做法,改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理水患。禹辛苦摸索出來的方法終使其完成了父親未遂的意願,也同時開啟了一個讓曆史永遠銘記的時代,禹也逐漸被神化,並最終被推上了神的高位。
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固然有群體力量的協助,但尊重自然規律,進行縝密的地質研究和必要的水情分析,則是其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原因。縱觀中國幾千年治水史,雖然各個時期施行了名目不甚相同的措施,修建了各異的治水工程,隻要稍加仔細便能發現,這些成功的案例無一不是在對當地地質、水文、水情的嚴謹分析之後采取的相應治水措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後的“具體治理”,是最契合於當地綜合水情的治理方式。究其根本,也可以看成是大禹治水的“疏導”理念在各時期、各區域的成功演變和運用,是中國古老智慧的借鑒與開拓、創新。如南方靈渠的修建,就是針對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實施的措施,其巧妙的分水、泄水功能使其在軍事、交通、農業、旅遊等方麵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成為中國水利工程的典範之作,取得“逆水而來順水去,卸帆終是掛帆時”的最優效果,千百年來被人們稱道不已。又如新世紀以來三峽水利工程的修建,亦是對該區域地質、地貌、水文等重要因素進行認真考察、詳細分析和反複論證後采取的重大舉措,並征得了全國人民的同意。其建成以來,在泄洪、灌溉、發電等方麵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