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成語形容一個人因為自身的水平條件有限,造成了一知半解的誤會。諸如管中規豹,坐井觀天等。
那個時候已經從業有五年多的時間,有三年時間裏,我每個晚上都在重複同一個工作,那就是煎牛排。西餐烹飪方法的改良,確實減低了對從業人員的操作要求,但那並不是我想看見的事情。
相信大部分都有過像我一樣的感覺,尤其是當你在一方麵特別擅長的時候,突然出來了革新的改良做派,使得你所掌握的某項有絕對優勢的技術,不再具有明顯的優勢,肯定會和我一樣,打從心底抵觸這樣的改良或改革。
國內引入低溫烹製牛肉,我所看見,嚐到的牛肉都如之前介紹一般,即使在牛肉表麵用高溫瞬間上色,這樣得到的牛肉依然得不到本該有的牛肉香味。簡單來表達,如果用炭火煎熟可以達到十成香味,低溫烹製過的牛肉,最多能夠做出七成左右的香味。至少要損失三分之一香味。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我們的中餐一直以色,香,味自居。
色,顧名思義就是指菜品的色麵,做出菜品給人第一映像要有食欲,有想吃的欲望。試想一下,一盤菜端上桌時,看了就沒有食欲,即便做的再好吃,如果不嚐,別人又怎麼會知道呢?
香,在我的理解裏,與色等同重要,很多味道,其實都能靠鼻子聞出來。酸,辣,臭,焦都很容易辨認,尤其是熱菜上桌時,很多客人未必第一時間看到菜品的樣子,而是服務員端上桌的時候,就已經聞到食物的香味了。
味,這又是一個最簡單,又最難的要求。所謂眾口難調,就是這個意思。但大致來說,鹹淡適中,中規中矩的去做,親自品嚐,每一次出品的食物即便別人不會眼睛一亮,也不會有人覺得難吃。
餐飲業趨勢靠向食物的顏色搭配和裝盆,香味大部分都隻是做個樣子,而味道都是中規中矩的中庸之道,甚至在盲目的改革中變得花樣百出而完全不顧及食物本身的特性,這樣做出來的菜品,做菜牌,拍照片沒有問題,吃起來,我隻能嗬嗬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堅信得出的結論就算武斷,也不會是太過極端那種。這種認識直到米其林星餐廳的香煎牛柳端上我的餐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毫無疑問,在色的功夫上,國人已經丟下幾十年,一方麵是祖國剛剛建成,溫飽也隻是剛剛解決的問題,華而不實的裝飾對國人來說還非常奢侈。
畢竟國人永遠不會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追求隻是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才會略微靠後安置一下。一旦條件成熟,國人充滿想象的大腦,就會得到發揮。而且祖國的船點傳承充分證明了,細致典雅並不是毛子發明的。
從某些意義上來說,申城借著改革東風,走在了整個國家的前列,正走向世界。雖然有些海派文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化的延續,卻是實實在在的走上了一條文藝複興道路。
大同小異的裝盤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比較炫酷,對我這個專業人士來說,也隻是一般。我的鼻子和味覺比較專業,也因為這樣,竟然直到打開餐盤蓋,我才真正確定,這塊香煎牛柳的底子,竟然還是低溫烹製,心裏的震撼無以複加。
許多人一定會認為我寫錯了,為什麼鼻子敏感,反而直到打開餐盤蓋才聞到味道呢!
說一則類同的菜肴,紅燒肉國人都不會陌生。很多人都知道,一道好的紅燒肉,不僅僅要色香味俱全,加工方法也有講究。燒開以後的小火燜燉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這樣的紅燒肉才能達到既入味又肥而不膩的口感。餐廳很難達到現點現燒的標準,那太費時間。大部分情況下會提前燒好,尤其用汽鍋蒸為常見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於批量加工,壞處是口感過於肥膩。
在沒有看到牛排上桌前,我已經聞到牛肉的香味,甚至是臨近幾桌牛排的香味我都能聞到。有道是經驗主義害死人啊!聞到久違的煎肉香,我慣性的思維認為,這裏是一家傳統的西餐廚房,用大火煎烤牛排。對於這樣的烹飪方法,我多少來了點興致,這樣的肉,值得一吃。
當餐盤蓋打開以後,卻發現想錯了。同樣是五分熟,如果用煎烤至五分熟的牛肉,肉色鮮紅,肉汁嬌豔欲滴。而低溫烹製的牛肉雖然同樣肉色鮮紅,肉汁卻含而不露。不要看這細微的差別,一方麵體現出烹製方法的不同,另一方麵來說,保持同樣口感的情況下,低溫烹製的牛肉比炭火煎烤出來的牛肉更耐放在餐盤上,不容易看到一餐盤鮮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