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漢帝國(番外篇)(1 / 3)

漢武盛世

迎來盛世

主詞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酎金奪爵、鹽鐵官營、漢武盛世、漢匈百年戰爭、絲綢之路

後元三年(前141年)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開疆拓土,奠定了漢朝強盛的局麵。[19]

漢武帝畫像

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20]

文化上,武帝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武帝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國方針,但武帝對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此後中國二千餘年的主流思想。[20]

軍事上,武帝積極對付匈奴。他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在巡視北方時,一次犒賞邊防軍就達100萬匹絲綢和200萬錢。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將領,終於擊潰匈奴,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收複河套,並將河西納入版圖,促成“漠南無王庭”的局麵;又先後吞並南越、閩越、夜郎國、滇國、衛滿朝鮮等國,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武帝時期,奠定了漢地範圍,也是漢朝走向強盛的重要時期。[21]

外交上,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並先後以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製西域的目的,開通了長安到中亞的絲綢之路。此後,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2]

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

遲暮改政

主詞條:巫蠱之禍

武帝的內外政策,在取得事業輝煌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暴動不斷。武帝於是製定“沉命法”,規定太守以下官吏若不能及時發覺並鎮壓暴動,便處以死刑。征和二年(前91年),太子劉據因被武帝使者江充誣陷為以巫蠱詛咒皇帝,憤而起兵殺死江充,後兵敗自殺,震蕩朝野,史稱“巫蠱之禍”。次年,外戚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這一係列事件對年邁的武帝打擊很大,迫使他反思。他逐漸認識到自己舉措太繁,勞民傷財,是重蹈亡秦覆轍。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發表著名的“輪台詔”,宣布不再窮兵黷武,申明今後要“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與民休息。[208]

為挽救經濟,武帝曾采取一係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加強對經濟的控製。[23]

昭宣中興

主詞條:霍光輔政、鹽鐵論、昭宣中興

昭帝時期

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駕崩,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五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的元鳳政變中,漢昭帝誅殺了上官桀等人,信任霍光。霍光獨掌大權,繼續輔佐昭帝治國。[24]

秉政二十年的霍光

霍光在政治上仍然奉行武帝晚年製定的與民休息政策。流民陸續回鄉,田野逐漸墾辟,社會趨於穩定。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召開朝會,來自各地的賢良、文學猛烈抨擊武帝的經濟統製政策,與桑弘羊等大臣展開激烈辯論,史稱“鹽鐵會議”。會後,昭帝部分采納賢良、文學的建議,廢除榷酤官和關內鐵官。[208]

宣帝時期

元平元年(前74年 ),二十一歲的昭帝病逝,霍光等先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因行為放縱,在位僅二十七日便被霍光所廢[25] 。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孫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26] 。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宣帝開始親理政事。[27] 霍氏一門飛揚跋扈,意圖謀反,後被一網打盡。[2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