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漢帝國(番外篇)(2 / 3)

宣帝是戾太子劉據之孫,在“巫蠱之禍”後流落民間,因此深知百姓疾苦,勵精圖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慎重選擇地方官,“信賞必罰”,曾宣稱“與我共此(治理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使在位期間湧現了一批“上順公法,下順人情”的循吏[210] 。宣帝還借公田來安置流民[29] ,時常派官吏巡查民生以此減免賦稅賑濟受災百姓[30] ,又聽從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建議,設置常平倉供應邊塞軍需及平衡糧價[31] 。並多次下詔扶助鰥、寡、孤、獨、高齡老人、貧困百姓等人群[32] [33] [34] ;改革漕運政策,減省關東漕卒半數以上。宣帝統治時期,被譽為“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於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史稱“中興”。漢朝再度迎來盛世[35] 。[208]

《三才圖會》中的漢宣帝劉詢畫像

神爵二年(前60年),宣帝於西域烏壘城置西域都護府,漢廷政令得以頒行於西域。[36] 宣帝時期,匈奴進一步衰落和分裂,南匈奴臣服於漢朝。[37] 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北匈奴郅支單於被陳湯斬殺[38] 。自此漢匈戰爭告一段落。[39]

新莽篡漢

主詞條:王莽篡漢、新朝

黃龍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宣帝死後,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元帝勤政節儉,但個性優柔寡斷,主張純用儒教治國。元帝不善知人,以致宦官石顯弄權,排擠、迫害士人官僚蕭望之等。由於疏忽吏治,政治上無所作為,使得豪強勢力發展迅速,社會矛盾激化,連元帝自己也承認當時社會“極亂耳”[209] ,西漢開始走向衰落。[208]

竟寧元年(前33年)元帝死後,其子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成帝軟弱無能,喜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成帝怠忽朝政,信任皇太後王政君家族,為王氏外戚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帝舅王鳳等兄弟四人相繼任大司馬,把持朝政。綏和元年(前8年),成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設置官屬,更禦史大夫名為大司空,與丞相並為三公。[40] [208]

綏和二年(前7年),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暴斃在溫柔鄉中。成帝諸子都在他之前死亡,因此他死後由侄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哀帝親任祖母傅氏和母親丁氏家族,王氏失勢,王太皇太後的侄子王莽被免去大司馬職。當時政治黑暗,貴族官僚地主大肆兼並土地,社會分化嚴重。於是哀帝出台了限製占有田地和奴婢的議案,但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被擱置。哀帝率先破壞限田製,一次就賞給嬖臣董賢兩千餘頃土地。在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神秘主義泛濫,讖緯學興起。當時民間盛傳漢朝曆運中衰,應接受“再受命”。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哀帝改元“太初元將元年”,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兩個月後又宣布廢除。[40] [208]

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去世,因沒有後嗣,王氏外戚立九歲的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王莽複任大司馬,重新掌握朝政。王莽工於權謀,擅長矯情偽飾,籠絡人心,由此博得朝野上下讚譽。他把持朝政後,排除異已,培植黨羽,偽造符瑞,為代漢自立做準備。元始五年十二月(6年2月),平帝暴卒,王莽選立兩歲的宗室劉嬰為帝,號“孺子嬰”,自己效仿周公輔成王故事,以攝政名義稱“假皇帝”“攝皇帝”,改元居攝。居攝三年(8年)十二月,王莽以符命為由,自立為帝,改元“始建國”,建國號“新”。西漢滅亡。[41] [208]

豪強演化與妥協式征服:試論東漢王朝統治根基的先天性不足

趣觀曆史

讚26

閱讀7500

王莽篡漢,為何多數漢室宗親不但不反對,反而歌功頌德?

曆史八卦社

讚111

閱讀9.8萬

光武中興

主詞條:王莽改製、綠林赤眉起義、東漢統一戰爭、光武中興

王莽統治時期,試圖通過改革挽救危急,結果不但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到了新莽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軍、綠林軍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二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恢複“漢”國號,年號更始。王莽派大軍前往鎮壓。同年六月,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莽軍,給新莽政權致命一擊。十月,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42]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