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赤眉起義
更始三年(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建元建世,劉盆子即建世帝,隨後擊敗綠林軍。[42] 同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宗親劉秀在鄗縣(今河北柏鄉)之南稱帝,沿用“漢”國號,年號建武,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劉秀是為漢光武帝。[43] 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211]
建武三年(27年)春,光武帝攻滅赤眉軍。至建武十三年(37年),相繼平定隗囂、公孫述、盧芳等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211]
光武帝起於亂世,深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建武六年(30年),他裁並四百多個縣,裁減90%的地方官吏,節省了政府開支。同時裁撤郡都尉,歸並其職於太守。次年(31年),令郡國兵及臨時設置的軍吏複員回家。統一後“退功臣而進文吏”,希望止戈休兵,安定天下。[211]
光武帝主張以“柔道”治理天下,兩次下令減輕刑罰,赦免罪囚。六次下詔解放奴婢,三次下詔禁止虐殺奴婢。針對豪強地主隱匿土地、蔭庇戶口的行為,他在建武十五年(39年)下令“度田”,清查全國墾田數量、戶口、年齡。因為遭到豪強地主的武裝反抗,才被迫妥協,曲意安撫。[211]
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
自成帝建三公官後,丞相製逐漸演變為三公製。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削弱三公權力,提高尚書台地位,將尚書四曹增至六曹,協助皇帝決策。自此形成“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的局麵,加強了君主專製。[211]
有鑒於西漢外戚專權的教訓,光武帝雖在經濟上優寵外戚,但不讓他們擔任要職,幹預政事。對宗室王侯也嚴加控製。建武二十八年(52年),沛獻王劉輔犯法,光武帝命郡縣收捕諸王侯賓客,牽連處死者數千人。[211]
光武帝進一步加強儒學的統治地位。在建武五年(29年)統一戰爭還未結束,就著手建立太學。中元二年(57)修建明堂、靈台、辟雍。他大力表彰名節,矯正王莽以來士人官僚諂諛媚上的風氣,對東漢重名節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但光武帝迷信讖緯,甚至一些軍國大事都用圖讖來決斷,這是其不足之處。[211]
總的來說,光武帝統治時期社會安定,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麵。[44]
明章之治
主詞條:明章之治、白虎觀會議、班超經營西域
光武帝去世後,繼立的明帝劉莊、章帝劉炟均勤於政事,富於才幹,文治武功都取得相當成就。對內,明帝致力完善國家禮儀製度,舉行大射禮、養老禮,並親自在辟雍講經。永平十二年(69年),命王景、王吳治理黃河,實現河、汴分流、解決了王莽以來黃河泛濫為害的問題,黃河從此安流八百餘年。章帝為政寬簡,減省刑罰,輕徭薄賦,倡行孝道。他曾在白虎觀廣召名儒,討論群經異同,促進了今古文經學的融合。在邊疆問題上,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遣竇固率軍攻伐北匈奴,大破呼衍王於天山並占據伊吾[45] ,因此西域各國皆遣子入侍,第二年複置西域都護府[46] 。然而不久焉耆、龜茲複叛攻陷西域都護府。章帝即位後,罷遣都護[47] 。西南的哀牢國[50] 於永平十二年(69年)內附中國,明帝於其地設永昌郡[51] ,初步奠定了對雲南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