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壁畫的唐高宗李治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借房遺愛等謀反一案,將諸宗室、勳貴中的反對勢力一網打盡,鞏固了自身的皇位。永徽六年(655年),他力排眾議,在李勣、許敬宗等支持下,廢士族出身的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後,並借機打擊顧命之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這場鬥爭具有打破士族集團在政權中的優勢、削弱其勢力的意義。[187]
大行文治
高宗在即位之初,召見各地的朝集使,對他們說:“朕剛剛即位,有對百姓不便利的事情你們都應奏陳,未說透徹的再次上書啟奏。”從此每天帶十名刺史進入閣中,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及其從政措施。他又下詔,不許京官及外州進獻鷹隼及犬馬。高宗君臣照貞觀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212]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從東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封禪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倭、新羅、百濟、高麗(即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此舉顯示了當時唐朝的富強[120] 。在太宗、高宗統治時期,唐朝的人口也從隋末唐初的動亂中得以恢複,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增加到380萬戶[57] 。[233]
四麵擴張
主詞條:唐滅西突厥之戰、白江口之戰、唐滅百濟之戰、唐滅高句麗之戰
在文治天下的同時,高宗一朝繼續擴張征戰,史稱“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104]
永徽元年(650年),唐將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高宗分置單於、瀚海二都護府。高宗襲位後,還持續對西突厥用兵。顯慶二年(657年),唐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遠襲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一帶),生擒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西突厥亡。高宗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213]
唐高宗時疆域
永徽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先後派兵出擊高麗和百濟。龍朔三年(663年),唐將劉仁軌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大敗百濟、倭國聯軍[214] ,同年百濟滅亡。總章元年(668年),唐將李勣等率軍攻占平壤,滅亡高麗。高宗以其地設安東都護府,分置四十二州[215] 。
高宗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這一版圖基本維持了三十餘年。[158]
武周代唐
主詞條:武周
李治在位時,武皇後(名武曌,一般稱武則天)逐漸參預朝政。武則天原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後出家為尼,後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後,史稱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顯慶五年(660年),李治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協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李治並稱為“二聖”。[187]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製。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因中宗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187]
這之後的幾年間,先後有揚州徐敬業、宗室越王李貞、琅邪王李衝等起兵,都被武則天派兵平定。宗室叛亂直接導致了武則天對唐宗室大臣的清洗,也為她稱帝鋪平了道路。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製造祥瑞,迫使睿宗禪位,自稱大周“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1] [22] [23]
《武後行從圖》中的武則天
武則天當皇後時,就提出十二條施政意見,包括勸農桑、薄賦徭;減省功費力役;息兵;提升才高位卑的官吏;廣開言路等。在她統治期間,下令限製王公以下蓄養奴婢的數目,改革徭役和戶籍製度,允許逃亡農民在一定條件下編附戶籍。這些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國家控製的人口從貞觀末永徽初的380萬戶增加到650萬戶。[187]
武則天具有駕馭臣下的能力。她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鼓勵士人自薦,又開殿試和武舉,設“試官”,大量破格選用和升遷官吏,時稱“北門學士”。雖有錄用過多、升遷過快的弊病,但一旦發現不稱職者就立即貶黜。她慧眼識人,明察善斷,賞罰分明,培養了一批有才幹的官員[24] 。像唐休璟、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以及開元名臣姚崇、宋璟等,都是武則天發現並提拔起來的。非士族階層的廣泛參政,擴大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基礎,抑製了士族勢力,對政權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87]
武則天統治期間,在軍事上重設安西四鎮,抵抗後突厥侵擾,並在東北契丹的“營州之亂”爆發後設法將其平定。這些舉措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一定貢獻。[187]
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後人稱其統治“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