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武德七年(624年),除割據夏州(今內蒙古白城子)、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國建立起了統治。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唐乘突厥衰亂,派兵攻滅了梁師都。[18] [101]
唐高祖在位時,廢隋苛政,定律令、建官製、置學校、組建十二軍統領府兵、頒均田製和租庸調法、行“開元通寶”錢,初步完善各項製度,為唐王朝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7]
秦隋短命漢唐強盛,一統天下的偉大王朝為何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莊生曉夢
讚64
閱讀9819
唐朝皇帝怎麼就成了胡人?正本清源,駁斥種種謬論
狐狸晨曦
讚19
閱讀3142
“唐朝是胡人王朝”的謬論,是對真正曆史的肆意歪曲
狐狸晨曦
讚11
閱讀1838
三句話,徹底讓唐朝的曆史改道
趣史磚家
讚624
閱讀11.3萬
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是什麼時候?有多厲害?
曆史偵查處
讚58
閱讀1.1萬
貞觀之治
主詞條: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
在唐朝肇建的過程中,高祖的長子李建成有較大的貢獻,但次子李世民的功勳更為卓著,以至於有相當一部分史家認為高祖能得天下,倚靠的是李世民之力[188] 。隨著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與李建成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在這個過程中,高祖優柔寡斷,且對李世民頗懷猜忌[234] ,這加劇了兄弟間的爭鬥。這一鬥爭最後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伏兵於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射殺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而告終。事變後,高祖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九日,高祖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19] [100]
宋人繪唐太宗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一位善於吸取曆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識的帝王。即位後,經常與大臣討論曆代王朝盛衰的教訓和治國方針政策。他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齡等賢臣,李靖、李勣等戰將,重用魏徵等諍臣,出現了以“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將[116] ,保證了政治穩定和各項政策的施行;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製度等一係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麵。[187]
同時,太宗大力平定外患,攻滅東突厥、吐穀渾、高昌、薛延陀,打擊高麗(即高句麗)、吐蕃(後以文成公主嫁予鬆讚幹布);尊重邊族風俗,對少數民族采取相對平等的態度,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出現“胡越一家”的盛況,四方諸國尊他為“天可汗”[8] 。[187] [211]
經過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朝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經濟基礎。[20]
但是,唐太宗在統治後期逐漸驕矜,征發百姓勞役增多。[187] 在太宗晚年,最困擾他的是儲位問題。太宗與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諸子中,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多次在太宗外出巡行時留守監國;但四子李泰獲封魏王,深受太宗寵愛,對李承乾的儲位產生了威脅。二人針鋒相對,致使群臣也被卷入爭鬥中,引發朝野動蕩。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結朝臣謀反,事跡敗露,太宗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時廢黜李承乾、李泰二人,改立性格溫和的晉王李治。[119]
曆史上的朝代有很多,為何國人最喜歡唐朝?它都有哪些迷人之處?
文史磚家
讚64
閱讀1萬
被李世民輕易逼宮,李淵是個無能之君?其實他的能力遠超我們想象
奧古說曆史
讚46
閱讀7440
國外網友心中的盛唐究竟多強盛?你得知道大唐滅了多少國
葦說曆史
讚33
閱讀5483
唐太宗為何沒殺功臣,四個因素決定了他與劉邦、朱元璋不同
曆史大學堂
讚286
閱讀5.3萬
高宗時期
主詞條:永徽之治
鞏固皇位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六月一日,李治即位,即唐高宗[103] 。次年改元“永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