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14]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15] [16] 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17]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18]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軍鬥誌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複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19]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16] [20]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21]
秦國從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並了六國,繼而於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此,秦王政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稱帝立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86]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乃稱皇帝。他還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製,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此外,他還信奉陰陽家所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故以十月為歲首。[87]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廢除分封製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製和官僚製。初分全國為36郡,[88] 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鹹陽(陝西鹹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製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製,封建製、官僚製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製。
長期分裂局麵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複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鹹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22] 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鹹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23] 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製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鹹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24]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25]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築由鹹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穀千八百裏。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