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戰國大事年表
周室衰微
周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複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麵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係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曆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曆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製被取消。農業進一步發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並土地戰,爭奪生存空間,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製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田和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製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製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采取了不同的變法。最早開始改革的是魏國。魏文侯在前445年繼位後,師從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儒家人物,招攬了一大批人才。之後又啟用魏成子、翟璜、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人,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領域進行了改革。
共22張
戰國策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戰國時期,關中是士族政治形態和農奴製經濟形態,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製經濟形態,而南方則是原始部落政治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製經濟形態。[9]
你知道魏、韓、趙這三個國家,但不一定知道他們的來曆
寫乎
讚102
閱讀1.3萬
戰國開始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三家分晉
後來晉國內亂,以智氏、範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並,範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絳州外,[7] 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麵正式形成。
戰國地圖和各國變法
田氏代齊
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恒,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