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分 創新型課堂教學策劃(1 / 3)

一、創新型課堂教學策劃的內涵

和教學策劃在意義上相近似的概念還有: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我們對這三個概念進行比較,有的學者對教學策略概述如下:“為了使教師學生有效地實現特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學要素的效力與效能,變革一定的教學環境,為此而製定與采用的關於操作程序、方法、技術、手段的計策與謀略。包括目標指向性、方法指導性、要素有效性、環境變化性等。”

有的學者對教學設計描述如下:“運用係統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係的各個部分做出集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即為達到教學目標做出集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即為達到教學目標對教什麼、怎麼教以及達到什麼結果所進行的策劃。”

策劃一詞的本意:籌劃、謀劃的意思。按此意展開,就是在工作或作某行動之前,想辦法、訂計劃,預先擬定、落實具體內容和步驟。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創新型課堂教學的策劃,就是針對教學內容,按照創新教學理論及學生具體情況,確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模式,製定教學過程和步驟。

把策略、設計和策劃三個概念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們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教學策略偏重於對教學相關內容的計策與謀略(應怎樣做);教學設計偏於突出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對教學互相聯係的各部分做出具體安排(具體怎麼做);而教學策劃是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及步驟的具體落實、製定(要怎麼做)。

創新型課堂教學的策劃,是一項科學性、針對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科學性是指教學策劃必須在創新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遵循創新教學規律,突出創新型課堂教學的特征。針對性就是客觀性,就是要遵循創新型課堂教學所有客觀因素的實際情況,並依其為出發點和歸宿。實踐性就是可操作性,我們策劃的結果可以在教學中應用,並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效果又是可測度的。

二、創新型課堂教學策劃原則

在進行創新型課堂教學策劃時,必須明確策劃所應依據的原則、標準。從廣義上說,黨和國家頒布的政令性文件,如黨中央製定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及黨中央國務院製定的《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就是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其精神也是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策劃的指導方針。相關政府部門製定的法規、標準,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及其課改《標準》都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必須落實的,更是我們進行教學策劃的依據。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人們對課堂教學創新的基本特征已有了普遍的認識,即課堂教學創新具有變革性、新穎性、價值性、係統性 ,這也是我們在進行教學策劃從宏觀上必須要遵守的。那麼在教學策劃上,我們具體的還要遵守那些原則呢?

(一)主體性原則

在創新型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做到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這是我們進行教學策劃的核心原則,一切教學方法的確定,教學過程的安排,都要依此原則進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要使學生牢固地對立起,自己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占據主體地位。我們的教學策劃就是要圍繞著學生這個主體進行,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踐,建構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但積極、主動、熱情,而且在遇到困難時勇於克服,有很強的自信心。要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善於和教師、同學交流、互助、總結,不斷地提高自己。能夠大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場合、闡述自己見解,發揮創新思維和能力。教師在策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也是在策劃著如何發揮教師自身的主體作用,教師主體作用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主體性原則不光是針對學生的,也是針對教師的。教師在策劃教學時不僅要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學目標的成功實現。老師主體作用的發揮,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

(二)針對性原則

教學策劃是一項針對性非常強的工作,要想使我們的教學策劃具有科學性,就必須使我們的策劃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而課堂教學的客觀存在,主要內容還是教材、學生、現代教育技術。對於一次教學的策劃,主要依據就是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基礎,現代教育技術可提供的條件。首先,要針對教材。搞好教材分析,使我們的教學策劃好有的放矢。一般來講,對基礎知識部分都是安排學生通過自學獲得,對於難點,要安排教師的指導、啟發、引導,學生的交流,互助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發揮;對重點內容,教師要安排交流、熱議、總結、應用等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中心內容,鞏固所學知識,並在應用中提高創新能力。其次,要針對學生。要掌握本次課學生的一般狀況和個別狀況(落後的、先進的),而教學策劃的落腳點,是學生所要學知識和其具體狀況相融合,把對某些知識學習時,學生的反映預策好,並安排好解決措施。這是針對性非常強的一項工作,既有普遍性內容,又有個性化內容,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教學質量。再次,要針對現代教育技術。這裏所說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可以用於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資源。在當今的社會裏,這樣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對於一次教學來講,不是這些資源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針對教材內容、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恰當的現代教育技術,製作出有利於學生學習、發展的和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增強直覺觀察或親身實踐,在感悟中產生理性認識。如何策劃製作和使用教學情境已是創新型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精練性原則

在創新型課堂教學中,我們強調要發揮兩個主體作用,即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但是必須明確,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是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服務的,這不隻是兩個主體的關係問題,而是涉及到教學實效的結果如何。這就要求對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做到精練、到位,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空間讓給學生。這裏所說的“到位”是指教師的啟發、引導、設問以及演示等內容精準,恰到好處,既給了學生在思路、作法上的啟迪,又留下了使他們開拓思維、探究知識的空間。教師的啟發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過頭了,將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的設問也不是方方麵麵的都要有,如果太全麵了將使學生的思維產生混亂;教師對學生的輔助,也不能一步到位,這樣將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如果我們的教學策劃實現了教師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目的,並達到了精練的程度,將使我們的教學質量高標準,教學結果高效率,教學過程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