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部分 提高創新型教學效能的策略(1 / 3)

一、教學效能的含義

要想很好的了解教學效能的含義必須把與其相關內容的一些概念搞清楚。現代漢語詞典對效能是這樣注釋的:事物蘊藏的有利作用。現時,一些專家學者對其又充實了時代的內容。溫恒福教授認為:效能是取得實際效果的能力,也就是實現目標的能力。 還有些學者、專家認為效能是目標的達成,做正確的事;效能要考慮投入-過程-產出整個環節,關係到它對環境互依、互動,尋求有利機會,包括外在標準等等。我們從創新的角度對效能的理解為:發揮事物本身固有的能力,在完成項目目標同時可以取得創新的結果。薑飛月博士在其論文《學校變革中的教師效能》中認為:“學校效能主要是涉及學校目標的達到和成員需求的滿足這兩個層麵,可簡單的認為學校效能即是學校達成預定目標的程度,因為滿足成員需求也可以認為是學校要達成的目標之一”。諶啟標博士在其《學校效能評價研究》一文中稱“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發揮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發展的程度”我們從創新的角度對學校效能的理解為:發揮學校所具有的能夠作用於學生生命能力健康成長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不斷地作用於學生的過程中,使學生達到可以測度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預期目標。薑飛月博士認為,“教師效能是,教師對其成功地組織和完成有關學校活動所需行為過程的能力判斷及信念,它是和教師實施教、管理等學校活動給學生或學校帶來積極影響的能力,和認知有關,是一種對自身能力主觀判斷或評價,但非教師能力或行為本身” 。台灣學者吳清山(1994)認為教師效能是,教師在工作中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陳信夫、黃家焱(2002)認為教師效能是根據教育目標或課程目標,也就是能否完成課程的實踐來觀察……通常是和教育目標的達成與否或程度有關。 我們從創新的角度對教師效能的體會是:教師集個人和學校的能力,使學生在達到全麵素質累積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有些學者把教師效能,看成是教學效能(也有持反對的意見),因為一位好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個人品質,又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熟悉教材,了解學生,明了如何教學學生,如何控製情境取得最佳效果。我們回到對效能一詞的詞義解釋上,如果把事物看作教學,就變成了教學蘊藏的有利作用。依此我們進行推理,蘊藏是蓄積而未顯露的、未發掘的;有利作用是指對教育學生的好的方法、有成效的方法。綜上所述教學效能即指教學所蓄積的未顯露或未發掘的有成效的好方法。提高創新型學校教學效能策略,即為創新型學如何提高教學所蓄積的未顯露或未發掘的有成效的好的方法的計謀或謀略。而這些策略又和上麵我們提到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提高創新型教學效能的策略

(一) 始終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教學目標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今教育本質的價值追求,也是我國教育的目標,無疑這也是教育方向的問題。隻有樹立了這個方向,學校工作才會取得好的績效,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能。失掉這個方向什麼都談不上了。在這個教育方向之下,還有個確定教育目標合理的問題,培養創新型人才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虛幻的盲從行動,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現代教育技術等具體情況有的放矢的製定確實可行的目標,使教學據有可操作性,並能取得實際效果,這才能體現教學效能。對於教學方向、教學目標問題要不斷地組織教師學習,紮根在腦海中,落實到行動上。

(二)引導教師認清質量和效能的關係

首先,教育教師認清質量和效能的關係。做為校長要清楚地知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能的關係,隻有這一關係擺正了,才能發揮學校效能,促進教學效能提高。質量和效能的關係是,質量決定效能,但是有高質量又不一定有高效能。比如為了把班級的學習成績抓上去,教師加班加點的給學生補課,結果是考試成績上去了,學生的健康下來了。這樣取得的學習“高質量”其效能是很低的。其次,教育教師認清教學效率和教學效能的關係。和效率相關的因素有,教育結果,財力、人力、資金投入,所用的時間等,效率是結果與所有投入和時間的比值。結果越大,效率越大,其它因素越大,效率就越小了。教育效率也是這樣,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率,教學成果越大越好,其它因素越小越好。教學效果,是教學預計的目標,而作用於學生的各種能力及時間,就是投入的教學的各種因素,所以學校取得的教學效果即教學預計目標越大,教學效率越大,同時教學效能也就越大。而作用於學生的各種能力越大,教學效率越小,教學效能也就越小。這種教學效率是教學效能的決定因素。教育教師認清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力的關係,使教師在教學中提高科學性,減少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