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教學評價價值取向的未來
在對當代我國教學評價發展及其價值取向變化回顧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教學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現狀,本文認為我國教學評價價值取向的發展趨勢是以實現人的和諧全麵發展為目標,以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模式,滿足社會、個人對個性發展、人格完善的需要。
第一,在評價目標上,教學評價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為其核心價值取向。人的全麵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外在客觀世界的改造程度和人內在需求實現程度的變化,我們對全麵發展範疇的理解也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得到深化。馬克思把人的全麵發展理解為人的個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即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不僅在物質經濟上,而且在精神道德上,展現自己全麵的本質,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當代社會條件下,人的全麵發展主要指人的素質的全麵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的先天本識之質,二是人後天養成之質的全麵發展,教學評價關心的主要是後一種意義上的發展。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核心是發展人的主體精神,這也是未來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人的主體性最突出的表現在人對社會活動的主動選擇,對客觀世界的能動適應,以及對社會的積極創新。隻有具備一定的素質並能有效地與外部世界和自我發生“對象性關係”的人,才能充當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主體,而人的活動範圍與強度、成效等均取決於人的自身發展水平及其發揮。隻有全麵發展的人才能構成具有完整意義的現代文明,也隻有全麵發展的人,才是一個自由幸福的人。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把人的全麵發展視為人類社會追求的最高目標和共產主義形式的基本原則。因此,教學評價應當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教學價值的根本追求。
第二,在評價內容上,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要體現科學與人文價值的融合。從本義上講,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並非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麵,二者不存在對立關係。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所反對的同樣是神學主義。作為一種精神,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人才思想素質不高、道德素質下降、心理素質脆弱,但並不應將原因歸於教學評價的錯誤導向,指責教學評價存在強調“科學價值”而忽略“人文價值”的傾向,使得我國的教學活動片麵發展,使得受教育者科技知識豐富,內在人文精神欠缺。事實上,我國的科學普及水平並不高,加強全民的科學普及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麵臨的艱巨任務。所以說,科學知識與人文素質對我國教學價值選擇來說,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我們不必、不應以否定一個必要方麵為前提和代價,來強化和肯定另一個重要方麵。客觀上,二者既不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主觀上,我們也不應以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在二者之間作出抉擇。
第三,在評價標準上,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要兼顧個性與共性的,個性與共性的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個人的發展。共性是個性的基礎,培養規格的相對統一性是規模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結果,特別是在教育的基礎階段,學生要了解和掌握人類發展至今“浩如煙海”的知識經驗中的基本常識,這些知識既是發展其智力、能力、創造力的基礎,也是保證其正常社會生活的基本需要。個性離不開共性的存在,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環境中,通過一致的目標和要求,共同的活動才得以發展並打下良好基礎的。個性相對於共性而言,體現於共性之中,離開了一定的社會環境(共性),個性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由於僵化的思想觀點,我們曾片麵地認為個性與共性是一對無法相容的對立麵,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便無視個體差異,無視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以同一教學評價模式給每個學生個體以同一標準的評定。事實上,個性與共性間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選擇。共性發展更多地體現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基本需要;個性發展則是依據個人的自身狀況和現實條件的特殊發展,教學評價可以以共性教學價值為基礎,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評價類型,適應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滿足其不同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