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貽評曾國藩
【評主簡介】
何貽焰:湖南衡陽人,民國時期學者。早年就讀於嶽麓書院,後任教於北平師範大學。
原文
曾公一生①,讚之者固多,毀之者亦複不少。吾人如以他人之毀譽為毀譽,毫無自主之見解,斯則已矣。如欲纖洪備悉②,是非不謬③,則於曾公之生活與思想,非有詳細之探討不可。……曾公之為人,以現代之眼光觀之,固非常之人,亦無非常之功;然在當時,以一在籍侍郎④,卒能削平巨亂⑤,其豐功偉烈,固有非常人之所能企及者。其所以成功,雖由時勢使然,要亦由於曾公有獨到之處,故能轉移風氣,改造時勢。不然,與曾公處同一時勢之下者,不知凡幾,胡為類多默默無聞⑥,竟讓曾公獨擅其美也?……凡人之思想,往往因時因地而不同,要與生活之情形,有密切之關係。即以曾公而論,少年之思想與老年之思想,固截然不同;京中之言論與軍中之言論,亦較然可分。吾人如不能熟諳曾公之生活⑦,僅就其片詞隻義,予曾公以批評,固無是處;即就其整個之著述,加以探討,如不能熟諳曾公之生活,亦不足闡明曾公思想之淵源及其轉變。……文物製度,固隨時不同;性情意誌,亦因人而互異;惟至理名言,精神器宇,則往往曆萬古而常新,經百世而罔替⑧。曾公一生,不無可議之處;然就其嘉言懿行而論⑨,則亦頗多可取。吾人倘能知所別擇⑩,慎為去取,其裨益吾人心身者,良非淺鮮,固不能以明日黃花之故,視若敝屣也。……曾公生平好學,且喜宏獎士類,大有孔子“好學不厭,誨人不倦”之風;居常舉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之言以自警,其於文化之承受與發揚,至堪注意。
——節錄自《曾國藩評傳導言》
【注釋】
①曾公:指曾國藩。
②纖洪:粗細;大小;詳略。
③不謬:不發生錯誤。
④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明清時與尚書同為各部的長官。
⑤巨亂:作者對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的誣稱。
⑥胡:副詞,表示疑問。
⑦熟諳:熟悉。
⑧罔(wfing)替:無可替代。
⑨懿(yi)行:美好的德行。
⑩倘:倘若。
裨:益處。
明日黃花:遲暮不遇之意。後來比喻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敝屣(bixl):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譯文】
曾國藩的一生,讚譽他的人自然多,毀謗他的人也不少。我們這些人如果以他人對曾國藩的毀譽為毀譽,一點也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就不必說了。如要做到巨細詳略都知悉不遺,是非評判不出差錯,那麼對於曾國藩的生活和思想,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探討是不行的。……曾國藩的為人,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自然是平常的人,也是一般的功績;然而在當時,他以一個在湖南鄉下守喪的侍郎官,最終能夠平定太平天國等大亂,其豐功偉烈,自然有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他的事業之所以成功,雖是由時代環境條件所造成的,但主要還是由於曾國藩有獨到的地方。所以他能夠轉移社會風俗,改造當時環境和條件。否則,與曾國藩處於同一環境條件下的人,不知有多少,為何大多默默無聞,竟然讓曾國藩一人獨擅其美名呢?……大凡一個人的思想,往往因時因地有所不同,主要又與生活的情形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