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評曾國藩
【評主簡介】
蔣廷黻(腿年),湖南寶慶(今邵東)人。先後肄業於美國奧柏林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m年返國,任過南開大學教授堯清華大學教授兼曆史係主任等職。中年後供職於國民政府外交部門,依然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以研究外交史馳名,尤以輯錄《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和撰述《中國近代史》等著述而受到學術界的注目。
原文
曾國藩是我國舊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於理想人物。……他雖沒有下過苦力,他的教育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他成翰林的時候①,正是鴉片戰爭將要開始的時候②。他的日記雖提及鴉片戰爭,他似乎不大注意,不了解那次戰爭的曆史意義。他仍埋首於古籍中,他是一個實踐主義的理學家③。
在鹹豐初年曾國藩官作到侍郎,等於現在的各部次長。……湖南地方上的士大夫階級確認他的領袖地位,他對洪秀全的態度就是當時一般士大夫的態度④,不過比別人更加積極而已。
曾國藩治兵的第一個特別是精神教育的注重。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⑤、孟的遺教是我民族的至寶⑥。洪秀全既然要廢孔教⑦,那洪秀全就是他的敵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敵人。……他是孔孟的忠實信徒,他所選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實同誌,他是軍隊的主帥,同時也是兵士的導師。所以湘軍是個有主義的軍隊。其實精神教育是曾國藩終身事業的基礎,也是他在我國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別。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義,他覺得政治的改革必須先有精神的改革,前清末年的官吏,出自曾文正門下者皆比較正派⑧,足見其感化力之大。
曾國藩不但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軍隊的精神基礎,而且利用宗族觀念和鄉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團結力。他選的官佐幾乎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鄉人。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的人。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別濃厚。這是湘軍的第二特點。
曆史上的精神領袖很少同時也是事業領袖,因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業的具體條件。在西洋社會裏,這兩種領袖資格是完全分開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國則不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是政教不分,官師合一的。所以在中國,頭等領袖必須兼及雙層資格。曾國藩雖注重為人,並不忽略作事。這是他的特別的第三點。當時綠營之所以不能打仗⑨,原故雖多,其中之一是待遇太薄。曾氏在起始辦團練的時候,就決定每月陸勇發餉四兩二錢,水勇發三兩六錢,比綠營的餉額加一倍,湘軍在待遇上享有特殊權利。……關於軍器,曾氏雖常說打仗在人不在器,然而他對軍器的製造,尤其對於大炮的製造,是很費苦心的。他用盡心力去羅致當時的技術人才。他對於兵士的操練也十分認真,他自己常去督察檢閱。他不寬縱他的軍官,也不要軍官寬縱他的部下。
曾國藩的事業如同他的學問,也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他要救舊社會、舊文化,而那個舊社會、舊文化所產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搗亂。他要維持滿清,但滿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他在長沙練勇的時候,舊時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標準,幾乎把他打死了。他逃到衡州去避亂。他最初一戰是個敗仗,他投水自盡,幸而被部下救起來。他練兵打仗,同時他自己去籌餉。以後他成了大業,並不是因為滿清和官僚自動的把政權交給他,是因為他們的失敗迫著他們求曾國藩出來任事,迫著他們給他一個作事的機會和權利。
——節錄自《中國近代史》
【注釋】
①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代始設,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
②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英國資產階級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因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故稱鴉片戰爭。
③理學家:也稱道學家。普遍重視理性思維的作用,把認識的理性與道德的理性結合起來。從理性的高度來認識自然界和人的本質,以及人和自然、社會的關係問題,所以達到了以往的哲學家所未能達到的理論水平。
④洪秀全:1814年生,1864年卒。原名仁坤,後改秀全,廣東花縣(今花都)人,太平天國領袖。
⑤孔:指春秋時期思想家、儒學始祖孔子。
⑥孟:指戰國時期著名儒學代表人物孟子。
⑦孔教:也稱儒教、儒學。
⑧曾文正:指曾國藩。
⑨綠營:清代軍製。清代漢兵,旗用綠色,與八旗兵相區別,故稱綠營或綠旗。
【評析】
蔣廷黻在篇中強調曾國藩是近代中國集傳統文化之大成者,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打敗太平軍,原因就在於他把傳統文化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並突出地表現在從精神方麵武裝軍隊。這一觀點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即曾國藩是舊文化造就出來的人物,自然要維護傳統文化,與洪秀全的太平軍相對立,為清王朝死力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