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倡導洋務以圖“扞禦更大之外侮”(1 / 1)

——王德亮評曾國藩

【評主簡介】

王德亮,民國時期學者。江蘇人。早年接受過較為係統的傳統教育,後受章太炎、於右任的影響致力於報學,曾在《中央日報》等報刊任編輯十餘年,為國民黨統治大造輿論,受到蔣介石的重視。

原文

然曾氏之政治理想,不僅為抑滿扶漢,且欲扞禦更大之外侮,故積極提倡洋務運動①,以圖國家之富強也。清自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後②,外患洧迫盂,國勢危及,而其時國人猶蔽於故見,以不談洋務為高,即有倡議改革者,率為群議所阻。曾氏獨能不狃於苟安,不拘於成法,而作自強之運動,積極提倡洋務。厥後李鴻章繼起虞,更力行不怠,頗獲相當成績,為新法奠定基礎,開風氣,造時勢,洵難能可貴也。

——節錄自《曾國藩之民族思想》

【注釋】

①洋務運動:清同治和光緒年間清政府所進行的引進西方資本主義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②八國聯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美、俄、法、德、意、奧、日八國組成的侵華聯軍,以兵力鎮壓義和團的同時,威逼清政府完全屈服,次年簽訂不平等的《辛醜條約》。

③洊(jian)迫:再次緊迫。

④扭(niti):因襲;拘泥。苟安:苟且偷安。

⑤厥後:其後。李鴻章:淮軍首領,曾國藩事業的繼承人。主持晚清內政外交數十年,開展洋務新政,創辦了許多近代化企業。

⑥洵(x儼n):誠然;實在。

【評析】

王德亮在篇中指出,曾國藩在晚清“國人蔽於故見,以不談洋務為高”的守舊氣氛中,有感於國勢曰危,外患日迫,勇於率先倡導洋務自強新政,肯定其抵禦外侮的積極意義。這一評價發前人之所未發,很有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