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漢奸劊子手”的一生(2)(3 / 3)

另一方麵,就反動方麵說,曾國藩創湘軍,主觀上雖是為了挽救滿清,客觀上卻也起了些削弱滿清的作用:

滿清侵入中國,軍隊主力是八旗兵,平吳三桂到鴉片戰爭,主力是綠營兵,兩種軍隊清政府都有充分的指揮權。湘軍、淮軍是近代漢族軍閥軍隊,清政府要通過漢族軍閥才能使用。這樣,滿清的武力削弱了。

太平軍起義前,地方軍政長官(總督、巡撫、提督⑩、總兵)極大多數是滿洲人。鹹同兩朝,湘軍轉戰全國,督、撫、提、鎮(總兵)不得不用湘淮軍中人。這樣,滿清對地方的統治也削弱了。

鴉片戰爭時,滿清獨攬外交權。鹹同以來,曾、左、李與上海紳商、買辦、反革命的洋人打成一片。例如上海道吳煦劣跡昭著,被人參劾,曾國藩奏稱吳煦聯絡洋人,廣交洋商,厚結洋將華爾,吳煦的進退,關係英法各國對中國的態度。清政府得奏,不敢撤換吳煦。左宗棠經買辦胡雪嚴介紹,以一分二厘五毫的重利向英商借款五百萬兩,作為出兵新疆的經費。李鴻章身兼官僚軍閥買辦三種性質,與反革命的洋人關係尤密,滿清不得軍閥同意,不能單獨進行外交。這樣,滿清對外關係也削弱了。

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挽救了滿清,同時客觀上也削弱了滿清,滿漢統治者之間,勢力起著顯著的變化,從此滿清政權,逐漸向漢族軍閥轉移。但這種變化,當然是出乎曾國藩這批反革命漢奸劊子手的主觀意識之外,其結果倒不是加強反革命,而是成為有利於新的革命火焰爆發的因素之一了。曆史發展規律之不可抵抗的力量,正在如此。

——節錄自範文瀾著《中國近代史》上冊

【注釋】

①鹹豐帝:即愛新覺羅變寧。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十歲時即帝位。年號鹹豐。1851年調兵遣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其他農民起義,屢遭失敗。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奉行對外妥協、對內鎮壓的政策。1858年與英、法、美、俄分別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1860年又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屈辱的《北京條約》,並承認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1861年病死於熱河行宮。

②程朱道學:即宋明理學。其代表人物為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他們認為“理”是宇宙的本源,是離開事物獨立存在的抽象的實體,由它主宰和派生萬事萬物。宋以後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該理學曾長期在思想界保持統治地位,影響很大。

③《大學講義》:係朱熹所作《四書章句集注》中的一種。

④《中庸》:書名。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準則,把“誠”看做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是人生之最高境界。

⑤《尚書》:也稱《書》堯《書經曳。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曆史文獻和一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保存有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⑥中和:儒家中庸之道,認為能“致中和”,則無事不達於和諧的境界。

⑦爾:你;你們。

⑧肅順:清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字雨亭。曆任禦前大臣、理藩院尚書等,後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主張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鎮壓太平天國起義。1861年受命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與急於攬權的慈禧、奕沂矛盾日趨尖銳。祺祥政變後,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