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用以形容敵我逼近,戰鬥激烈。
此典出自《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楚漢相爭初期,有一次劉邦攻占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從山東回軍南下彭城,劉邦大敗;項羽部將丁公率軍緊追不舍。追到彭城西,兩軍展開大戰,劉邦看情形估計自己很難脫身,便對丁公說:“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聽了劉邦的這句話,就順水推舟,引兵退去,劉邦得以脫身。
司馬遷在描寫兩軍相遇時,有“丁公逐窘高帝彭城西,短兵相接”之句,意思是說:丁公追逐劉邦到彭城之西時,兩軍迫近,用刀劍等短兵器相接戰。古時打仗的兵器,弓箭稱為“長兵”,刀劍稱為“短兵”,近身作戰,必須用短兵器,故叫做“短兵相接”。
二六、馬革裹屍
“馬革裹屍”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馬援列傳》。原文的意思是:大丈夫應當戰死沙場,用馬的皮革包裹屍首,還葬故鄉。
馬援是後漢時期的一個重要將領。他生在前漢末年,12歲時父母雙亡。哥哥馬況讓他學詩,學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起色,馬援便要求到邊疆去放馬。哥哥怕弟弟灰心,就鼓勵他說:“汝大才,當晚成。”意思是你的才能很大,可能成熟得晚些。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大器晚成”。
馬援果然應驗了哥哥的話——“大器晚成”。王莽末年,他被任命為新城大尹,就是漢中的太守。王莽敗後,隗囂拜他為綏德將軍,後來,馬援與隗囂反目成仇。劉秀大軍西征時,馬援受到重用。劉秀讓馬援與群臣共商討伐隗囂之計。馬援順手將一袋米倒在席上,按地形堆成山川河穀,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沙盤模型。當時,劉秀高興地大叫,敵軍全在我眼中了!隨後,劉秀大軍便進占第一(今寧夏固原縣),隗囂軍大敗。建武九年,馬援被拜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為隴西太守,是劉秀帳下有名的常勝將軍。
光武帝劉秀基本統一中國後,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極力避免戰爭。
建武二十年,馬援班師回京後,劉秀賞賜給他一輛兵車,職務僅安排在九卿之後,封為新息侯。許多朋友都前來祝賀,其中有一個人叫孟冀,他跟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談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詞。誰知馬援卻說:“男子漢就是應該在戰場上逞雄,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醉臥床上,纏綿於兒女之情!”言辭之間表明了自己立誌戰死疆場的雄心壯誌。孟冀敬佩地連連稱道,說:“將軍真是壯烈之士,男子漢就應當如此!”
雖然馬援在花甲之年請戰出征,為國盡忠,最後病逝軍中,但他的“馬革裹屍”的精神卻一直為人傳頌,在曆朝曆代的將士中影響深遠。
毛主席也曾在大悲大痛的時候,引用過這個典故。抗美援朝期間,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在敵機的一次空襲中光榮犧牲,金日成希望能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朝鮮。毛岸英烈士的遺體是留在朝鮮還是運回國內,當時毛主席沒有立即答複,等到第二天早上,秘書發現主席的桌子上有兩句詩,寫的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主席的批示就在詩中。毛岸英烈士被安葬在了朝鮮的國土上。
二七、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最早的文字記載於《晉陽秋》。原文是這樣的:
(祖)逖與司空劉琨俱以豪雄著名,年二十四與琨同僻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