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反應(3)(1 / 1)

三三、濮上之音

“濮上之音”比喻不吉祥的亡國之音。

此典出自《史記·樂書》。

衛靈公要到晉國去。途經濮水,在岸邊住宿。半夜時,他聽到彈琴的聲音,就問左右的隨從聽到沒有,侍從們都回答說:“沒聽到。”靈公叫來樂師師涓,吩咐道:“我聽到了彈琴的聲音,隨從們卻說沒聽到。這琴聲似乎是鬼神彈奏的,你替我聽聽把它記下來。”師涓說:“好吧。”於是師涓就端坐操琴,邊聽邊記。第二天,師涓說:“我已經記下這支曲子了,但還不夠熟練,請讓我晚上再熟悉熟悉它。”靈公說:“可以。”隨後他們又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師涓說:“我已經練熟了。”於是,靈公率眾啟程,到晉國見到晉平公。晉平公在施惠樓台擺下酒宴,招待靈公。酒酣之際,靈公說:“這次來,聽到了新的樂曲,演奏給您聽聽。”平公說:“好吧。”於是,衛國樂師師涓受命坐在晉國樂師師曠旁邊,撫琴演奏起來。一曲未終,師曠按著琴弦製止說:“這是亡國的音樂,不要再彈下去。”平公說:“您怎麼這樣說呢?”師曠說:“這首曲子是師延(殷紂時樂官)作的,是導致紂王頹廢淫蕩的音樂。武王伐紂時,師延向東逃跑,自己投到濮水而死。所以,隻有在濮水才能聽到這支曲子。哪國先聽到這種音樂,哪國就要變弱。”

三四、銅琶鐵板

“銅琶鐵板”形容豪爽激越的文詞。

此典出自宋代俞文豹《吹劍續錄》:“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在翰林院時,有個幕士擅長謳歌。蘇東坡問他:“我的詞比柳永的詞如何?”幕士回答說:“柳郎中詞需要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您的詞需要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意思是:柳永的詞,隻能拿給十七八歲的女孩兒去演唱,唱唱“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婉約的作品。而您的詞,則須關西大漢手執鐵板來唱,唱則唱“大江東去”這樣豪放的佳作。

三五、薛譚學

“薛譚學謳”比喻學無止境。淺嚐輒止,自我滿足,半途而廢,是不可能在學業上取得突出成就的。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錢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向秦青學唱歌,還沒有完全學會,就自認為已全部掌握了,於是就想辭別秦青回家。秦青並不阻止他。在城外的大路上設宴給他送行,席間秦青跟著節拍唱出了悲泣的歌,歌聲震動了樹林,連空中飄動的雲彩也停住不動了。薛譚於是向老師認錯,要求回來繼續學習,終身不敢再提回家的事情。

秦青回頭對他的朋友說:“從前曹娥到東方的齊國去,途中斷了糧,路過雍門,賣唱謀生。走了之後,歌聲的餘音還在屋梁上回蕩,三天都沒有消失,左鄰右舍還以為她沒有離開。她到了一家客店,客店裏的人侮辱了她。曹娥因此拉長聲音痛哭一場,男女老幼都傷心愁悶,相噓流淚,三天吃不下飯。曹娥走了,又趕緊把她找回來。曹娥回來後,再拉長嗓音歌一曲,男女老幼高興得鼓掌跳舞,忘掉了剛才的悲傷。於是大家拿出豐厚財物送她走。雍門的人所以到現在還擅長於唱歌、痛哭,都是因為仿效了曹娥的遺音。”

三六、優孟衣冠

“優孟衣冠”比喻登場演戲或一味地模仿他人的言語、動作。

此典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春秋時,楚莊王有一位賢明的宰相孫叔敖,他輔佐楚莊王建立了霸業。後來孫叔敖死了,楚莊王也就把他淡忘了。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演員叫優孟,不但很有智慧,而且是一個很有同情心的人,在孫叔敖死前,他與叔敖很友好。孫叔敖病時,曾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死後,你們一定會貧窮。你可以去見優孟,說你是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死後,並無遺產,他兒子隻能每天打柴為生。有一次他背柴上市去賣,遇到了優孟,訴說了他的境況,優孟對他說:“你現在最好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去,恐怕楚王將來找不到你。”

優孟回家後,就馬上穿上了孫叔敖的衣帽,模仿孫叔敖的語言動作。過了一年多,優孟已完全掌握了孫叔敖的一切形象,使楚王及其周圍的人都辨不出來。有一次,楚王大宴群臣,優孟裝成孫叔敖去向莊王敬酒,莊王看到他與孫叔敖相像,想用他做宰相,他說:“我的妻子叫我不要做宰相,像孫叔敖那樣盡忠又廉潔,讓楚國稱霸諸侯。如今死了,他兒子卻連立足之地都沒有,要靠打柴為生。與其學孫叔敖,不如自殺的好。”還唱了一首譏諷的歌,楚莊王被他說動了,把孫叔敖兒子找來,封了四百戶的地方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