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咱們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攻擊行為”呢?其實所有這些攻擊行為,不管是直接的攻擊也好,間接的攻擊也好,都隻不過是發泄憤怒情緒,或者是進行自我防衛的一種手段罷了。雖然說這些攻擊行為都有社會心理學上的依據,可以理解,可以諒解;但是話又說回來,在和平建設的日常生活裏,在人和人之間交往聯係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畢竟應該也有可能用理智來戰勝情感,應當提倡謙虛忍讓的美德,大家互相多體貼、多諒解、多幫助、多團結,和睦相處,共同進步!
“雙重人格”是怎麼回事?
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往往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失常行為。在日常生活裏,一些人的“雙重人格”有2個主要的表現特征:①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有時會和過去判若兩人,完全變了。②把過去的事情全部忘得一幹二淨。
為什麼會有這2種表現?原因有病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而更多的是屬於心理因素。有一件真人真事:一位中學教師性格活潑樂觀,惹人喜歡;而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後,由於妻離子散,變得十分孤僻沉默,前後判若兩人,以致使人不敢相信:“怎麼?他就是當年那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嗎?”
另外,20世紀40年代,轟動世界影壇的影片《人猿泰山》男主角約翰·尼·韋斯摩勒,晚年因貧病交加,心身盡瘁,腦子長期衰退,到最後,他隻能對來看望他的人說,他曾經是最偉大的“人猿泰山”,而一切往事,都忘卻得一幹二淨了。西風落葉、沉淪沒落時期的韋斯摩勒和紅得發紫、顯赫騰達時代的韋斯摩勒,真是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原來竟是同一個人。
在社會上,除“雙重人格”以外,還會有“三重人格”、“四重人格”,以至更多的人格同時共存的現象,不過這樣的人不多見。據國外1988年發表的一篇報道說,美國有一個得“怪病”的24歲男青年,名叫麥克,他身上具有27種性格,隨時都能發生變化。他有時像嬰兒,有時像老人,有時像女服務員,有時像運動員,有時卻“成”了律師……他的這種多變的性格常會交叉反應,叫人捉摸不定。他本人抑製不住有時想害人,有時又想害自己這種矛盾的念頭,弄得他十分苦惱。於是麥克求助於醫生,醫生診斷他得了世上罕見的“多種性格病”,即“多重人格”症,這種病例,在曆史上有記錄的隻有200宗。麥克的病,倒真的是實屬罕見,堪稱“怪病”。這種病人,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碰見過,因為他委實是太極端、太嚴重了。
“雙重人格”也好,“多重人格”也好,都是一個人的人格失去了完整統一的性質,分裂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格,從而支配他的行為。也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裏,每個分立的人格交替出現,使得他的行為失去了前後一致性,因而往往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人前後判若兩人,或者是判若數人。
你也許碰見過這樣一類人吧?他剛剛在電話裏,對上級畢恭畢敬地講完話,轉過臉來卻對他的下級聲色俱厲地訓斥不停,這種“前恭後倨”的表現,使我們感到可笑而又可鄙,感到此人是“人格太次郎”(這句詞,也是一位青年朋友告訴我的)。這類人不是病態心理或變態心理的表現,而是屬於喪失人格或品格缺陷方麵的道德品質的問題。這是兩類性質不同的“雙重人格”。
這後一類“雙重人格”,往往是由於利欲熏心、道德敗壞造成的,以致給人以人格分裂的偽君子的印象。你看過《天雲山傳奇》這部電影吧?由著名老演員仲星火扮演的那位“一貫正確”、“不倒翁”式的領導幹部吳遙,他的人格是多麼卑鄙,多麼令人憎惡!他在外邊對下級擺出了一副冠冕堂皇、正人君子的模樣;但回到家裏卻顯露了卑鄙無恥、下流小人的嘴臉。最後他露出了猙獰的真麵目與肮髒的靈魂,終於對他以變相欺騙手段霸占來的年輕妻子(也就是被他陷害了的他當年“好友”的未婚妻)下毒手,一記耳光把她打倒在地、口吐鮮血;可接著他又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他的妻子不要去告發他。你對這一幕圖景印象深刻吧?你也一定同多數觀眾一樣,感謝仲星火把這個偽君子的“雙重人格”表演得如此深刻有力!
綜上可見,造成雙重人格以至多重人格,既有病理學上的原因,也有心理學上的原因。而在心理原因當中,又不能忽視政治上的、社會上的、文化上的背景。如果拋開人的心理的社會製約性這一決定論原則,你就會認為吳遙之流人物是“怪人”而不是“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