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懼怕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正常的態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對於每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不可免除的、正當需要的懼怕;因為這種懼怕對於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是必要的。
但是,也還有和正常的懼怕相反的另外一種不正常的懼怕。這種懼怕是指怕一般正常人不怕的“怕”,以及怕一般正常人不那麼怕的“怕”。這種正常人不怕、而有些人卻怕的“怕”,正常人稍怕而有些人卻怕得很厲害的“怕”,就是不正常的反常的懼怕。每個人都應當極力地設法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因為這種懼怕危害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我們這裏要談的“怎樣消除懼怕心理”,主要就是談怎樣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消除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呢?這在前麵已經涉及了一些。如像擴大知識麵,增強信心,解放思想,加強學習,改變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下麵,再進一步作一些補充和歸納:
1.實踐療法
消除懼怕心理的最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是“實踐療法”。實踐療法亦可稱之為“行動療法”。我們要有迎難而上的心理攻力,要堅持在實踐行動中消除你所怕的懼怕心理。比如說,你如果怕在大庭廣眾下講話,那你就得下決心,堅持練習在眾人麵前講話的本領;你想學會遊泳,就隻能在遊泳中練會遊泳,手持《遊泳指導》一類書,在床上練遊泳是練不會的;初學遊泳喝幾口水是免不了的,但卻不要因怕喝水而放棄練習的機會,使自己不自覺地產生懼怕心理。
臨床實踐和生活經驗都已證實,行動療法比起“勸說脫離”懼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因為行動療法可以使人適應、習慣,比如,驚濤駭浪可以使旅客膽戰心驚,但船長卻處之坦然。
2.增長知識
有些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過分保護,也會促使他們形成膽小怕事的懼怕心理。比如,父母對於子女離開自己,獨自一個人出外旅遊以至穿過馬路或夜晚回家過遲等,總是放心不下,提心吊膽,唯恐他們會遇到什麼危險、發生什麼差錯,於是對子女千叮嚀、萬囑咐。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長大的青年,他們在父母的這種態度、情緒的間接影響下,怎能勇敢起來而不養成懼怕的心理呢?
怎樣消除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和訓練而產生的懼怕心理呢?那就要依靠知識,因為很多懼怕,是由於人們對自己所懼怕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所引起的。因而,為了消除懼怕心理,就要增加和這些所懼怕的事物有關的知識。例如,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地震的起因、規律以及預測、防備等基礎知識後,人們對地震就不會在震前恐慌萬狀,在震時慌亂一團了。同樣的,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黑暗、旅遊等的知識後,也就不會再盲目地、無根據地懼怕這些事物了。
這裏,還須注意:一個人如果懼怕慣了,就往往會形成性格上過於膽怯和羞澀,從而產生心理障礙。他們可能處處疑心,事事戒備,缺乏自信心和主動性;在學習和工作上,常常會表現得隨大流,缺乏闖勁和首創精神。而當他們逐漸地意識到懼怕和膽怯是造成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失敗的成因時,也可能會養成一種“自我中心態度”,用來“克服”和“消除”他們的懼怕。具有“自我中心態度”的青少年,往往會表現為易於頂撞、冒犯和侵害他人。
3.“對症下藥”
對於懼怕成性的人來說,可以從個人經曆上追溯根源,查找在他(她)的既往生活史上,有無受懼怕刺激的經曆。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係鈴人。”追根挖底,查清原因後,可教導以有關知識,解除他(她)的懼怕心理;或者讓他(她)參加實際活動,習慣於接觸他(她)所認為的“有害刺激”,直到不再產生敏感或病態反應。這是解除懼怕心理的一個治本方法。
有一位見水就暈的“怪人”,他隻能在專用的臉盆裏放少半盆水洗臉或擦身,他從來不敢躺進有水的浴缸裏或淋浴。後來,他談起他童年的一段經曆。
原來他童年時期在白洋澱旁的家鄉,和隔壁一個他喜歡的女孩,曾經一塊下河遊泳,他不慎踩了一塊苔石,衝進靠近漩渦的區域,幾乎喪命,在女孩幫助下掙紮好久才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