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這段往日不愉快的經曆深埋在心底,認為是“畢生的奇恥大辱”,在喜歡的女孩麵前丟盡了臉麵,又和險些喪命的恐懼交織在一起,成為“複合的情緒”,也就是精神創傷體驗的“症結”,於是慢慢地得了畏水的病態心理。經過幾次和醫生誠懇、坦率、信任的交談後,他逐漸消除了懼怕心理,後來成為一名遊泳健將。
這個事例說明,用心理療法中的“打掃煙筒”的辦法(也就是“排泄疏導法”),“對症下藥”,使堵塞了的心理通道經過清掃後,暢通無阻,解掉他們心裏的疙瘩,是可以治愈某些懼怕心理的。
已逝的意大利心理學家摸索,曾經詢問過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你平生最怕的是什麼?”
這位將軍回答說:“我已70歲,一生大半時間都在戰場上度過,出生入死地和敵人周旋,所遇危險不可曆數,但都比不上我在某一次經過某一個深山的孤廟時所體驗到的懼怕。因為我在幼兒時曾在這所廟裏見到一具被殺的男屍,不久以後的一天因為我淘氣,家中女仆人恐嚇我,要把我和那具屍體一起關閉在這所廟裏。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了,想不到還是這樣地害怕!”
摸索所引用的這個實例有力地說明,治療懼怕的心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深入了解懼怕是由什麼樣的刺激因素所引起的。
另外,也說明了很多神經質的重大懼怕,往往可以探查出幼年時期有精神傷創的“症結”。那麼,采用“尋根”的辦法,協助他們追憶起在幼年期心理發育過程中,被潛抑在心底深處中的那些傷創體驗,分析這些懼怕的性質,指明形成懼怕的原因很多是荒唐可笑的、沒有什麼意義的,因而是“不值得”懼怕,也就是說,完全沒有必要懼怕的。經過這樣的“醫治”後,懼怕的心理就可以逐漸地消除了。
“抗拒心理”與“攻擊行為”是怎麼回事?
一、“反對派”的成因
“抗拒心理”和“攻擊行為”是社會心理學和病理心理學都關心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日常生活裏,有些人被叫做“反對派”,或者他們自己幹脆就以“反對派”自居。他們的抗拒心理比較嚴重,幾乎成為“反對癖”,無論對什麼事或什麼人,都表現出抗拒的行為。這種人往往具有下列一些特點:自以為是,誇誇其談,固執己見,振振有詞;不能和別人合作,幹什麼事都別別扭扭;事情還沒有做,意見就一大堆;誰不同意他的意見,他就反對誰;隻能聽奉承吹捧他的話,而聽不得反對他的正確意見或善言勸告,等等。
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他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社會心理學認為,所謂“抗拒心理”是一種失常心理,它是用抵抗、反對集體或者別人對自己的一切要求、指令的形式,來逃避外界的壓力,從而維護自己的個人尊嚴、麵子。有抗拒心理的人,當他的需要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就會對阻礙他的人、阻礙他的需要不能實現的規章製度和周圍環境等,產生攻擊的行為。比如說,他們往往用摔壞器皿、腳踢桌椅、重重關門等行為來發泄攻擊情緒。有些人沒有這樣做,但是憤怒、敵意和破壞的情緒卻長期地積壓在心頭,沒有發泄出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地心理失常,並會用社會所不允許的、人們不能接受的方式,把他們的抗拒心理表現為攻擊行為(例如打架、破壞工具等)。
二、逆反心理
西方《青年心理學》一類書籍,大講特講“逆反心理”,並認為逆反心理是青年人心理的一個特征。青年人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於好奇心所形成的。比如,專門愛看受到批評或批判的作品、影片、電視片等,他們輾轉相傳、爭相傳閱。我認為這種出自好奇心理的逆反心理,不能和抗拒心理與攻擊行為等同看待。但是,在青年人中也確實有少數一些人,總是愛“唱反調”、“對著幹”,喜歡充當“反派角色”。有些人甚至走向極端,充當與眾不同的“英雄好漢”角色。這就是不正常的抗拒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