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10)(3 / 3)

對於這些青年,需要誘導他們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來排泄攻擊性情緒;幫助他們把攻擊性情緒轉化為競賽性的、奮勉性的和覺醒性的意念。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消極有害的攻擊情緒,變為建設性的積極心理活動了。

三、攻擊行為

至於“攻擊”,它是憤怒情緒的一種表現。所謂“攻擊行為”就是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後,往往會立即表現出種種反應當中的一個明顯的反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區分為2類:

1.直接攻擊

有誰敢於“虎口奪食”嗎?我想人們不僅不敢從虎嘴裏奪去它正在吃的肉食;就是一條狗正在啃骨頭,也不大敢輕易地去奪取吧。因為誰如果這樣做,誰就會遭到“護食”者的直接攻擊。人類也有種種攻擊,隻不過比起一般動物來更加複雜罷了。敵我雙方“狹路相逢”,你若是擋住對方的去路,他必定會向你發動攻擊,這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攻擊方式。在平日裏,當我們遭受到挫折的時候,不一定采取打鬥的方式,也許是口頭的咒罵、書麵的詆毀,甚至用怒目而視的麵部表情,以至緊握拳頭的手勢、動作等方式,來表示我們的憤怒情緒。至於有個別的人失去理智地開車亂撞人,以至用機槍掃射人等凶殺性質的攻擊行為,那就是屬於極端嚴重的事例了。

直接攻擊屬於一種低級形式的抗拒心理表現,正像在幼兒時期,被一塊石頭絆倒後,哇哇大哭,反過來再去用腳踢這塊石頭,進行“報複”那樣,對構成挫折的物(或人)直接地、立即地進行反應。但是在成年人的社會裏,這種直接的、立即的攻擊方式,通常是被社會、集體所不容許,會遭到大眾輿論否定、反對和譴責;同時,這種做法,也常常是“於事無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甚至後果不堪設想。因而,在現實社會裏,當個人受到挫折的時候,就會出現變相的攻擊方式。

2.間接攻擊

又可以叫做“變相攻擊”或“轉向攻擊”。比如,有些人被領導批評後,回到家裏會把玻璃杯摔個粉碎,發泄心中的憤怒;有些人白天工作不順心,人事糾紛搞得他頭昏腦漲,晚上回到家裏,會“遷怒”於妻兒老少,把他們當做發泄心頭怒火的“撒氣筒”。像這樣一些表現就屬於間接攻擊。通常,在遇到下麵這2種情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采用間接攻擊:

①理智上認識到對某人不能直接攻擊的時候,就會把憤怒情緒發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去。社會心理學認為,這種情況常常是懾於對方的權勢,敢怒不敢言,不敢直接攻擊;或是礙於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擊。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的情況,由於挫折而產生的憤怒並沒有消失,於是就會變著法兒地遷怒於別人和別的事情上。

②心情不佳,陷入所謂“莫名的煩惱”的時候,也容易采用間接攻擊。攻擊的對象不明顯,挫折的來源也不明確,甚至當事者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攻擊是好的時候,往往會采用間接攻擊。

3.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長期以來,經常不斷地遭受某些小挫折積累的結果。這些小挫折很可能是來自心理上的憤懣不平,或者來自生理上的內分泌失常,或某些慢性疾病的痛苦折磨。雖說挫折不算是激烈的、嚴重的、“狂風暴雨”式的,但是日積月累,鬱集在胸,憤憤不平。因而會常常表現為鬧個小別扭、發個小脾氣,噘著嘴巴、皺著眉頭,嘟嘟囔囔、罵罵咧咧,不聽話、不合作,而且常常會把憤怒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或者發泄在別的事情上。

成為間接攻擊對象的人,值得深表同情。他們是些無辜的人,代人受過,被人泄怒,心理學上把這類人叫做“替罪羔羊”。為了家庭和睦,社會安寧,友愛相處、團結協作,他們忍受了這一切,默默地作出了犧牲和貢獻。這些人是很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