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9)(1 / 3)

應該說,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並不限於我們在開頭所講的那兩種類型,實際上還包含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背景的多變量因素在內。因而單純地從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還是很不夠的。因而,我們不僅應該運用病理心理學的知識,也同時應該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點,及其形成與發展的真實奧秘。

國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學家叫做金布爾,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產生淡漠反應:①長期遭受挫折的人;②處於無助和無望狀態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懼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擊也不能壓抑的人。

這4類人在情感上容易產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還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響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無情是有強烈的社會性和階級性的。一個人是否產生淡漠行為,那是取決於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說到底,淡漠行為的核心是保護個人、保護自我。

我們如若仔細深究便會發現,情感淡漠的人並不是真的“與世無爭”、逃避退縮;如果碰到個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他們並不全然表現為淡漠。上麵講的那樁美國紐約昆士區慘案發生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達利等人立即著手進行了調查。他把淡漠的旁觀者當時的心理活動,歸納為下麵4種: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參與幹涉後,法院要自己去作證,這樣一來,就會費去許多時間或產生其他牽連;③由於是突發事件,思想準備不足;④也許是一場虛驚,並無其事,自己貿然去救人,太冒失,會被人笑話。

實際上很明顯,這樁殺人慘案冷漠無情的“旁觀者”(他們當時都聽到了年輕婦女的呼救聲)所申述的4大類見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隻是一種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實的原因。也就是說,袖手旁觀、見死不救的淡漠行為的基本原因,是保護個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過,也有些情況和兆頭,值得人們深思。比如說,近幾年來,我國法律谘詢工作者,在總結父母不負責任地離婚,從而給子女帶來了不良影響中發現:父母離婚的子女,因為缺少家庭溫暖,而對人生和社會抱冷漠態度,對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們大多數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強,要麼對什麼都漠不關心,要麼粗野無禮,缺少應有的教養。這種情況盡管是少數現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會上的足夠重視。

因此,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僅希望他們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時也要向廣大的父母、教師和全體社會成員呼籲:要盡力創造使青年人感到溫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環境。

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

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你也許能列舉出多種多樣的理由來,但是從心理因素來分析,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害怕失敗”和“缺乏信心”這2條主要原因。當然也有因為生理上的某種缺陷而引起自卑感的。

一、因失敗而自卑

有些人經受不了過多的失敗,當大大小小失敗累積起來後,便會形成這些人的自卑感。特別是對於那些神經比較脆弱的人說來,如果屢次遭受哪怕是很輕微的失敗,也會使他在心理上覺得事事不如別人,“自慚形穢”,逐漸地喪失信心,甚至悲觀失望,不敢勇於進取。因此,失敗的經驗是形成自卑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對待失敗,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上,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和失敗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後,就不會在感情上產生很大波動。英國著名教授湯姆遜,一生發表過600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獲得70多種發明專利,被世界上250多所學校或團體授予榮譽稱號。他在祝賀他執教50周年的大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堅持奮鬥50年,致力於科學發展的艱辛工作特點,那就是‘失敗’二字。”

顯然,湯姆遜教授在這裏想要強調的是:正是由於在50年向科學進軍中不斷地戰勝了“失敗”,他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家徐特立1956年對湖南第一師範學生講話時講道:“青年人不但應該經常鍛煉身體,增進健康,還必須保持樂觀主義,不把煩悶困累自己。幾十年來,我在工作和事業中不知遭遇多少挫折、打擊和失敗,但我有一個長處,就是不論在什麼惡劣的情況下麵,從來不發愁,不著急,不唉聲歎氣。我是這樣想的:失敗是一種損失,失敗後又來一個發愁,著急,不是再加上一層損失嗎?這未免太不合算了!我不幹這種傻事!一個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唯一的辦法就是爬起來再走。像小孩們摔了跤就滾地、哭臉,有什麼用呢?事情失敗了,就隻有再幹。真有決心毅力的人,失敗每每真是成功之母,愁什麼?急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