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9)(2 / 3)

敬愛的徐老說得多麼好,多麼中肯啊!

我們需要樹立這樣的信念:在學習上,有幾次考試失敗,成績不佳,並不足以說明自己的智力就不如別人,因為影響考試成績的主客觀因素是很多的。在工作上,一時不順手,沒有取得主觀願望上的好成就,也不必因此而畏首畏尾或者怨天尤人,可以振作精神,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重新做起。在生活上,情感方麵的失意或挫折,也不必因此而失魂落魄、長籲短歎,膽怯怕羞等。簡而言之,不論是在哪一方麵遭到失敗,都需要打掉自卑感。

青年人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在失敗時往往找不到恰當合適的辦法去排除自卑感,因而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更加經受不住挫折、困難和失敗的打擊。成年人由於涉世較久、閱曆較深,也就更達觀開朗些,他們可以用豁達的態度把失敗與“不幸”的苦酒衝淡,借助豐富的生活經驗,給予心理上以有力的支撐,泰然處之。這種“磨練”(有些人把它譏諷為“厚臉皮”),在心理治療上還是有效的。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也是著名的學習心理學家桑戴克,曾經提出一條學習規律叫做“效果律”,認為:不愉快的失敗會給人們以不愉快的情緒,使人們對於失敗的事情不願再度嚐試。這條規律易為人們所接受,於是乎也就成為碌碌無為的弱者自我安慰的一種借口。但是,如若你真想取得超常非凡的成就,那就得打破所謂的“常規”,反其道而行之,要鍛煉自己用“愉快”的情緒去對待那些不愉快的失敗,越是失敗越是要去嚐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你聽過醫學上“606”藥發明經過的傳聞吧。人們以訛傳訛地誤認為,是經過606次的試驗後,才發明創造成功的。其實,這是埃爾利希和他的同事一道,經過長期試驗研究,於1907年發明的第606號化合物,是青黴素未發明前的治療梅毒和其他螺旋體疾病的特效藥。

不必管它究竟是不是經過606次的試驗才成功的,隻就埃爾利希等人“長期試驗研究”而論,也必然地是經曆了失敗→嚐試→失敗→嚐試→失敗……這樣一個過程,最終才獲得成功的。

如果按照美國大心理學家桑戴克的觀點:失敗會給人們帶來不愉快的情緒,因而人們對於失敗的事情不願再度嚐試,那造福人群的“606”藥還能試製成功嗎?同樣的道理,越王勾踐經過“臥薪嚐膽”式的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吃盡苦中苦、不怕失敗,打掉自卑感,最後得以報仇雪恨這段史實,也就不會發生了。

因此,青年朋友們要抹掉你們頭腦裏的“失敗的記錄”,不要總是念念不忘過去的失敗,不要擔心失敗、害怕失敗,打掉你的自卑感,勇往直前!

二、因缺乏信心而自卑

上麵說的是由於害怕失敗而產生自卑感的種種情況,下麵再說說由於缺乏信心產生自卑感的問題。

心理上的畏縮情緒,會使人們對所麵臨的挫折、困難和失敗,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如果自己首先喪失信心,自認為已經走投無路,把事情看死,認定絕對不會再改變了,那你在心理上就解除了武裝,不會戰勝挫折、困難和失敗,隻有“束手待斃”。張海迪在1981年9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必須對生活先有信心,然後才能使生活永遠繼續下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實踐生動地證實了,成功和自信是互為因果的。可是遺憾的是,人們常常是隻看到成功可以增強自信的一麵,卻往往忽略了自信也可以促進成功的另一麵。不少人由於思想上的惰性或懶漢懦夫心理作怪,因而對“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理解,往往誤解為偶爾一兩次的失敗會成為再接再厲的“興奮劑”,但是如果屢遭失敗,就會灰心失望,喪失了勇氣。因此,我們要強調:百折不撓的意誌才是成功的真正動力。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愈是成功,就常常愈是成功;而一個人愈是失敗,就常常愈是失敗。有些青年人認為:這是“運氣”——總是成功的人交了“好運”,而總是從失敗走向失敗的人交的是“壞運”,是“倒黴”。這種理解缺乏心理學上的根據,是唯心的“宿命論”觀點。很顯然,有了信心你就會成功,成功了你就會更有信心;相反地,喪失信心你就容易失敗,愈是失敗,你就會更加沒有信心。因此,青年朋友切勿把經常成功或屢遭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好運”或“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