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格與人格的區別
性格和人格不一樣。人格包含有道德性的意義,性格則不帶有道德性的含義。性格不用“善惡”的標準來區分,因此說,性格內向型和外向型的人,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絕對地說哪個好,哪個壞。不過通常認為,過分內向的人更容易得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我們應當把這兩種類型性格的優點吸收過來,把它們的缺點加以排除。
中國有句成語“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意思是說,該安靜的時候,應該像大姑娘那樣文靜下來;該行動的時候,就應該像奔跑的兔子那樣行動敏捷。同樣的,人們應當做到:需要內向的時候就內向;需要外向的時候就外向。比如說,需要你講話的時候,你就要侃侃而談,把你的思想感情盡量表達出來;該你靜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你就不要總是插嘴、打斷別人的話,一個人唱獨角戲似地說個沒完沒了。這樣做就會比較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就不會產生種種病態心理,心理也就會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了。
目前,許多學者認為,以素食為主的東方人在性格方麵,誠然具有溫文爾雅的品性,但也趨向於保守,屬於內向的性格。而以肉食為主的西方人,雖然容易激動,豪放不羈,但卻富於創新、冒險,屬於外向的性格。這當然純屬“一家之言”,但也不能說它完全是“無稽之談”。
這段話顯示了很多學者都在下工夫努力想揭開性格這個“謎”,想要查明影響人的性格因素都有哪些。但是也不能說東方人就完全是屬於內向型的性格,而西方人就完全是屬於外向型的性格。因為絕對內向或外向的人,是比較少見的。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有或偏重內向、或偏重外向的人,內向與外向隻能是相對而言。不過多吃些肉食來改變你的內向性,是否會收到效益,也無妨試試看。人類是食肉動物,原始人經過肉食,人腦就更加發達起來。
現在,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青少年多吃些肉類食品,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因而,對待一些新的學說、觀點,不要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簡單生硬地加以否定。有一份資料:1983年,有人對天津一所重點中學高中生的性格特征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學生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性格評價,可分類為:
(1)內向型的占總人數的59.8%,表現特征為:
①沉穩、自尊心強,但缺乏青年人應有的活力;
②膽量、魄力、毅力都不足;
③多沉靜、少熱情;
④多穩定、少變化;
⑤心胸不夠開朗;
⑥組織能力不強。
(2)外向型的占總人數的40.2%,表現特征為:
①樂觀、開朗、急躁,遇事愛爭辯、盲目自信;
②辦事無恒性、單純、幼稚、不成熟。
對我國當代青少年的性格做這樣的評價,當然不能算做是十分科學的定論,因為它的代表性和說服力畢竟有限,不能就此推而廣之地去證明我國當代青少年一代的總貌,隻能供作參考。但是,從中卻可以明顯地看出2點:
①內向型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委實差別很大,它們的表現特征幾乎恰恰相反;
②我國當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從一個局部來看,內向型的竟然超過了外向型的,這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思。因為內向型的人,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缺陷。所以我們應該盡力去克服與糾正內向型的不利方麵,改變保守、膽怯、緩慢、疑慮等消極的內向性格特征,從而更加有膽量、有魄力、勇於進取,不斷地去創新、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