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也許覺得愛斯基摩人對北極熊很殘忍。但有沒有想到,我們對待自己,也常常如愛斯基摩人對待北極熊一樣殘忍呢?這種殘忍,不光是指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也包括對自己的心靈。北極熊之所以會倒在地上,是因為它的舌頭早已被凍得麻木了,同時由於吮吸得津津有味,即使有一點痛,它也不會覺察到。我們常常也是這樣失去了對自己身體乃至心理的覺察力。
有人也許會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從事那些可以使我們忘我投入的事業嗎?這句話沒錯,但關鍵是如何理解“忘我”。應該把“忘我”與“缺乏自知”、“迷失自我”等情況區分開。忘我是全心全意地投入一種事業,拋棄以小我為中心,以大我為指導。在這種對於事業的投入中,當事人是活在當下,而不是迷失在事業中。在這過程中,當事人對自己的狀態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覺察力,而“缺乏自知”者的情況正是上麵所談的北極熊。其實,真正的忘我除了旺盛的事業心和工作熱情外,還應該有一種平常心。事業心和平常心就像鳥的飛翔需要兩隻翅膀一樣,缺少一隻都不行。在身體方麵,衡量是否有平常心的標準之一,是看能不能避免身體處於疲乏狀態。所謂“疲乏”,是指具有長期的難以恢複的勞累狀態。人在這種狀態中,已經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那麼陳逸飛是屬什麼情況呢?我認為陳逸飛不屬真正的忘我,而是缺乏自知的北極熊。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也應該知道如何保持身體健康。這裏說的“知道”,不光是指了解關於身體健康的知識,而且包括對自己的實際身心健康狀況具有較強的覺察力,能夠保持自己的可持續成長。身體覺察力的一個重要方麵是避免疲乏狀態。“疲勞”與“疲乏”都有累的感覺。“疲勞”的累,是累了以後能夠很快地恢複精力;而“疲乏”是難以恢複精力,人就像是一根被拉長後難以恢複的彈簧。
在我的工作坊上,曾經配合課程的練習,給學員們講北極熊的故事。常常會有一些學員感歎:“哎,我就是北極熊!”這些人中,不乏企業家。
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
在社會上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
持這種看法的人,很可能也有一個心理問題:自以為是,自己的問題不知道,習慣隔離、逃避自己的問題,就像北極熊吸自己的血還全然不知。
誰能夠說自己沒有心理問題?到2010年3月止,我已經辦過200期左右的“全人心理學·心靈成長工作坊”,參加者除了心理谘詢師、心理谘詢的學習者外,還常常有一些非心理專業的人士參加。他們有的是公司經理,有的是黨政幹部,有的是成功學培訓師。一開始,他們常常說:“我沒有問題,我是來學習方法的。”但隨著工作坊的進程,看見了其他一些學員問題的解決,-是都開始承認,“哎,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