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長的“公式”
“看破、放下、自在”是被佛教的不同宗派所接受的關於修行的綱領性的話語。它隻有三個詞,六個字,但它言簡意賅,精練地概括了修行的全過程。它也可以作為正常人不斷成長,走向更加健康、充分發揮潛能的綱領性的文字,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公式”。所謂“公式”,是指普遍適用,能夠反複得到驗證的模式。我從自然科學借來這一概念,把它用在心理學上,指普遍適用,能夠反複得到驗證的行為模式。
成長公式是這樣的:“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
所謂活得“自在”,是我們的人生目的,也是我們修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自在”,主要是指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也是我們的一種舒適區。我們要活得更加自在,要擴大我們的舒適區,首先就要發現和麵對自己的不自在。凡是感到有不自在的地方,皆因還有東西沒有放下。
所謂“放下”,是指對某些束縛我們心靈的東西的擺脫。如果我們感覺有些東西在束縛我們心靈,想放下卻放不下,皆因還有我們沒有看破的地方。
所謂“看破”,是指看清楚某些束縛、影響我們的東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凡是有沒有看破的東西,皆因還有東西我們還沒有看到、看清楚、看透。
我們一旦看破我們的不自在,就能夠放下;放下了,我們就能夠自在。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這一成長、修行的過程,可以貫穿我們整整一生。
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發現不自在,不斷修行、成長,向大自在前進。
我們不僅要看破、放下我們意識層麵的包袱,也要看破、放下我們潛意識中的心理情結。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這一成長公式,可以用在我們的潛力開發上,不斷地走向深入。心理治療、心理谘詢從根本上應該幫助我們活得更加自在,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遵循了這一成長公式。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的修行過程,也可以看成是我們滿足需要的過程。我們的修行做得好,我們就能夠在需要的滿足上不斷地上升。整個成長、修行過程就是看破、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最終走向大我實現的過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揭示了人的行為的動力結構,在心理治療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已經把5種基本需要補充為7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滿足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健康的程度。人的需要滿足的優勢,應該至少最終發展為自我實現需要的優勢。當然,這還不算達到了最高層次。最高層次應該是“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實現需要”。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盡管人有巨大的潛能。人的需要的滿足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我們在什麼需要上投注多少能量,這完全是可變的,要取決於很多因素。我們隻有節製較低需要的滿足才能夠有更多的能量用大我實現。這就需要我們能夠看破較低需要的滿足。
看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透需要滿足的實質。需要的一定滿足是必要的。如果一種需要從來沒有滿足過,是很難看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