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坊——幫助人成長的強有力的方式
有的人對心理學感興趣,常常買一些心理學的書籍來看,以為這樣就可以學到心理學。其實,這樣最多隻能夠學到一些心理學知識。知識並不是力量,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是力量。
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是幫助我們成長,是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心理學不僅僅是知識。隻有當心理學幫助你解決了問題之後,隻有當心理學幫助你獲得了成長之後,你才算真正學到了心理學。對心理學感興趣,不能夠僅僅限看心理學的書籍。
什麼叫“解決問題”?
有一個關於“蚯蚓”的故事深刻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有一位先生得了一種奇怪的病,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蚯蚓。由於雞要吃蚯蚓,所以他十分害怕雞,一見到雞就要逃跑。-是,他去廟宇求一個和尚:“師傅,我老是覺得自己像蚯蚓,一看見雞就要跑。”和尚告訴他:“你不是蚯蚓,你是人。”“我不是蚯蚓,我是人。”“對,就這樣背誦,每天背500遍。”
-是,這人回家後,每天就開始背誦“我不是蚯蚓,我是人”。
過了一個星期,他覺得已經滾瓜爛熟,就高興地去找到那和尚:“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我不是蚯蚓,我是人!’”
就在這個時候,一隻雞走過來了。他看見雞拔腿就跑。
“你的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為什麼跑?”
“我知道我不是蚯蚓了,但雞還不知道!”
很顯然,這算解決問題了嗎?
否!隻有見了雞不跑,才算解決了問題。
傳統的學習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培養隻會背誦“我不是蚯蚓,我是人”的學生。避免這種情況的一種最強有力的方式就是參加工作坊。
關於心理學幫助人們成長的方式,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個體谘詢。其實,具有更大威力的方式是“工作坊”。目前在我國,在幫助人成長方麵,“工作坊”的形式正在普及,甚至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普及的心理消費形式。
所謂工作坊,一般是在導師的指導下,以體驗式、互動式、啟發式、遊戲式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導師的啟發下,大家逐漸開放自己,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呈現出來,並且得到處理。與個體谘詢相比較,工作坊的成本大大降低。工作坊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具有團體效應,參加者在別人處理某些問題的時候,也會受到啟發,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我的經驗,工作坊的人數以15~30人為宜。人數太少,氣氛不夠,不便互動和分享;人數太多,導師不能夠關注到每一個人。
關於心理學工作坊對人的成長的幫助,也是我正在做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之一。
如果找不到實際的方法讓一種理論變成現實,說明你對這種理論的把握還不徹底。為了把我關於全人心理學的研究變成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我舉辦了“全人心理學·心靈成長工作坊”。該工作坊是為正常的、沒有明顯心理疾病的人設計的,它適合所有追求心靈成長,希望進一步發揮潛能的人。該工作坊著重點既不是理論,甚至也不是技術,而是學員的成長。在成長中學通理論,掌握技術。你越能夠開放自己,你就越能夠取得最大的學習效果。工作坊的形式:體驗式、啟發式、互動式、遊戲式。
工作坊的重點在於幫助你發現、突破和解決自己一定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情結,幫助你成長。它可以幫助你增強對自己的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成長點,發揮潛能的關鍵點,提高你與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你的影響力。它可以疏通你的能量,使你感覺更加充實;它可以增強、鞏固你的自信,開發你的真正牢固的自信——“大自信”,走向“身、心、靈”的“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