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病論(二)(2 / 3)

蓋咳久不但傷於肺氣,而且傷及肺體。體傷則呼吸不利,氣傷則呼吸無能,清者不入,濁者不出,導致肺有殘餘之氣,又有膠固之痰,形成肺脹,肺脹則喘則咳,有痰氣短。

一、病因病機

《濟陰綱目》說:咳因氣動為聲,嗽乃血化為痰,肺氣動則咳,脾濕動則嗽,脾肺俱動則咳嗽俱作,然以肺為主,故多言咳則包嗽在其中。沈金鼇也說:肺不傷則不咳,脾傷則久咳,腎傷則咳喘。由此可知,老年性咳嗽,肺是主,脾是標,腎是根。即肺為貯痠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本。肺之呼,以脾升為動,肺之吸,以胃降為運,腎納是其根。因此,本病的發生發展,多以慢性咳嗽或急性咳嗽失治誤治,轉化而成。

由於肺、脾、腎三髒受傷,造成外在衛氣不固,內而營氣失守,中氣不能固守於內,腎氣不能潛納於下,一遇到外在六氣之變,風、寒、暑、濕之邪乘虛內侵,外犯皮毛,內迫於肺,肺氣傷而不清,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咽喉,咳嗽聲聲連作,喘息不安,喉癢,惡寒,鼻塞流涕;也有燥熱內侵,傷及肺氣,損於肺陰,陰傷則肺氣燥,燥則肺體失潤,體燥則肺氣動,動則肺氣不能宣降,氣逆於咽,則咳嗽無痰,咽幹口燥。此為外因所致。

病發於內者,多因勞累或七情之變,飲食失節,寒溫失調,或氣虛血少,導致病理變化有二:一是氣鬱化火,火性炎上,引動內伏之疾上擾於肺,而生咳嗽,咳而又喘,氣短,咽幹口渴,痰黃稠而粘;也有氣不足而成寒,寒則傷陽,寒邪彌漫於三焦,上則金寒氣冷,冷則氣逆而為咳中則脾陽虛,不能製濕,濕動痰升,上犯於肺,肺氣脹滿則生咳喘,腹脹,腹滿,惡心,嘔吐痰涎,痰出咳緩;下則寒傷腎陽,命火不足,命火不能統主五液,五液上犯而為痰,痰鬱肺管而生咳嗽,咳而吸短,氣短背寒。二是真陰受損,肺陰受傷,脾陰暗耗,胃陰不足。陰津不足,不能斂陽,陽氣內動則生熱,熱盛則化火,火者,虛火也。虛火上炎,則肺氣受傷,氣傷有升無降,氣升則痰上,為咳為喘也有大怒傷肝,肝傷則氣鬱,氣鬱則疏泄機能內閉,引起肺氣不降,脾氣不升,氣液壅髒而生咳喘,脅痛。

此外,更有喘咳,久而不愈,下焦受損,腎氣受傷,腎傷則無封藏之力,膀胱也無氣化之能,引起中上二焦升降鬱遏,痰留肺管,氣不能升降而生咳嗽,咳則遺尿,涕泣皆出,腰膝痠軟,或腰背疼痛。

因此,老年性咳喘,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內因所使,實年有虛,是外邪所致。即《素問咳論》說五髒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陳修園也說.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於肺。是其義也。

二、辯證論證

內傷之咳,雖有外邪,也不能辛散太過,過則耗氣留邪,使病情加重,必以散中有收,收中有散。散中有收者,外使邪解,內而正氣不傷;收中有散者,是以內斂津液,津液複而邪不留。故李念莪說: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濟陰綱目》也說咳嗽若因氣虛,腠理不密,六淫所侵,當祛外邪而實脾土。便是此義。但治內傷咳嗽,也必須法治內傷如相之則。所謂如相,即緩之法,治不宜急,藥不宜猛,其性平和,勿伐其根,勿傷其氣,更不能燥津傷液,故《壽親養老新書》說治老年人之疾患,將同年少亂投湯藥,妄行針灸,以攻其疾,務欲速愈,殊不知上壽之人,血氣已衰,精神減耗,危若風燭大體老人藥餌,是挾持之法,隻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和中之藥治之。不可用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宜審詳,若身有宿疾或時發動則隨其症狀,用中和湯藥調順,三朝五日自然無事,然後調停飲食,醫之隨食性變饌治之,此最為良也。本證辨識如下:

(一)外寒內飲證

主證:咳喘,發熱惡寒,幹嘔,或頭痛身痛,心下停飲,口渴,或腹瀉,小便不利,小腹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滑或浮緩之像。

治法:溫散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細辛、甘草、幹薑、半夏、五味子,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之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外證已解,改服諸咳散濟陰綱目、陳皮、百藥煎、枳売、半夏曲、訶子、知母各等份,為末薑汁入蜜丸,白湯下。

注,百藥煎製法,五倍子釀成。取五倍子粉一斤,用真茶葉一兩,煎濃汁,入酵糟四兩,搗爛拌和,器盛之糠缸中害之,待發起如發麵狀,即就。捏作餅丸曬千用。酸鹹微甘無毒,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

(二)外寒內熱證

主證,咳喘哂癢,聲啞,痰黃不易咳出,口渴咽痛,或身熱,鼻塞流涕,惡寒,身痛,不汗出,舌紅,苔白膩而黃,脈伊緩,也有浮緊之像。

治法:表裏雙解。

方藥:身熱,不汗出,煩躁者,宜大青龍湯。聲音嘶啞,口渴咽痛為主者,宜麻杏石甘湯。外證已解者,百合二母湯主之《濟陰綱目》:百合、知母、貝母、寸冬、白茯苓、天花粉、前胡、炒陳皮、白術、黃芪、枯梗、五味子、酒生地、甘草)。

(三)痰濕內蓬證

主證咳喘胸悶,胃脘痞塞,痰多色白,咳而易出,或有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肢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脹,泛惡,顏麵蒼黃,舌質紅體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化痰。

方劑,簡易杏子湯(《濟陰綱目》)。杏仁、人參、茯苓、細辛、半垔、官桂、千薑、芍藥、五味子、甘草,水煎服。也可用二陳湯或白術丸《濟陽綱目》,白術、茯苓、半真各等份,共為粗末,作五分或半兩,水兩盞,生薑七片,煎—半,取掩水,調神曲末二錢服之。病甚者玉壺丸較好)。

(四)痰熱內結證

主證,咳喘痰黃有塊,胸悶氣促,頭暈目眩,心悸而煩,恍惚,或便秘,小便黃,口燥咽幹,舌紅赤,苔白黃而膩,脈沉滑而數。

治法清熱化痰。方藥化痰丸(《濟陰綱目》)。黃芩、南星、貝母、白芥子、風化硝、滑石。心悸而煩者,可用全珠化痰丸:薑半夏、枯礬、炒皂仁、天竺黃、生龍腦、赤金。痰塞胸悶,喘咳不臥,體壯形實,宜透羅丹頓挫之(《濟陰綱目》:皂角去皮弦酥炙,黑醜微炒半真湯洗,大黃水浸焙,杏仁麥炒去皮尖,巴豆去油另研,共為細末,生薑汁丸如桐子大,食後生薑湯下二十丸。

(五)肺腎陽虛證

主證:咳嗽,呼吸氣短,反複發作,痰涎清稀,頭暈目弦,腰膝痠軟,脊背畏寒,胸悶心悸,倦怠肢冷,小便清白,舌淡紅體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虛無力,尺脈尤甚。

治法:補陽益氣。

方劑:山虎湯(《醫醇媵義》)。蛤蚧尾洗淨,生地切片蛤粉炒,山藥、沉香、破故紙合桃肉拌炒,人參、沙參、茯苓、貝母、杏仁、麥冬、人乳、幹薑,水煎服。也可用補陽溫肺湯(筆者自擬,鹿角膠15克,冬蟲夏草15克,鵝管石20克,鹿茸粉2克衝為一次量,破故紙15克,鼠曲草即俗名白毛蒿、老頭草,也叫佛耳草15克,冬花15克,貝母20克,水煎服)。亦可用豬頤(胰)酒(《壽親養老新書》引《肘後方》,豬胰三具,棗百枚,酒三升浸之,冬秋三五日,春夏一二日,密封,去滓,空心溫隨飲之)。

(六)肺腎陰虛證

主證:咳嗽、喘、咽幹,痰黃不易咳出,口幹舌燥,五心煩熱,心煩不寐,腰痠肢軟,舌深紅,少苔或花剝苔,脈沉虛而數。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神仙不老丸(《壽親養老新書》)。人參、牛膝、川巴戟、蜀當歸、杜仲、地黃、菟絲子、柏仁、石菖蒲、枸杞子、地脅皮。也可用滋陰潤肺湯(自擬方:黑豆20克,龜板膠15克,炒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生山藥20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黃精15克,人參粉15克,用人乳浸24時曬幹用,每次衝5克,貝母15克,百合2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