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為全人類解除天花瘟疫,獻出我的一個兒子不是很值得嗎?——琴納

自我介紹我於 1749 年出生在英國格洛斯特郡伯克利小鎮上。12 歲時跟隨一位內科醫生學習醫學,後來在一家醫院裏邊學解剖邊工作。1792 年我在聖·安德魯大學獲得醫學學位。46歲時,我成為格洛郡內的一位有名的內科和外科醫生。

我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和農民當中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牛痘是牛患的一種輕度病,但它可以傳染給人,人若傳染上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病。我認識到如果農民的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給人種牛痘就是使之獲得天花免疫的一種安全的方法。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調查研究,1796年我決定直接對它加以檢驗。

牛痘是牛患的一種輕度病,但它可以傳染給人,人若染上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病1796年5月,我用從一個奶場女工手上的牛痘膿胞中取出來的物質給我的兒子注射。如事先所料,孩子患了牛痘,但很快就得以恢複。我又給他種天花痘,果不出所料,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病症。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後,我在一本薄書《天花疫苗因果之調查》裏公布了我的調查結果,並於1798年非正式地發表了這本書。《天花疫苗因果之調查》這本書使接種方法被迅速采用,隨後我又發表了另外5篇論接種的文章。我為人們接受接種而長年旰衣宵食,四處宣傳。

接種法迅速在英國傳開了,不久就在不列顛陸軍和海軍中強製實行,最終它被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所采用。

牛痘接種的成功,為免疫學開創了廣闊的領域,在國際上,我贏得了極大的榮譽。1799年夏,人們稱譽我為偉大的發明家和生命的拯救者,拿破侖也曾稱我為一代偉人。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鼠疫、天花、霍亂、黃熱病、流感等傳染病威脅著人類的生命。18世紀,英國醫生琴納接種牛痘預防天花成功,標誌著人類揭開抵禦傳染病的序幕。後來人類又逐漸認識到,病毒是傳染病的罪魁禍首,並由此開啟了病毒學的研究。

病毒人類對病毒的研究時間並不長,從病毒的發現到目前僅有百餘年的研究曆史。然而,人類對病毒病的明確記載卻已經有400多年了。早在1566年就有了關於瘋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最早記載,人們還發現狂犬病毒能夠傳染給其他許多動物。當時整個世界對狂犬病的病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是由什麼引起的。在此之前,人們與狂犬病進行了艱苦的鬥爭,16世紀人們勇敢地用木棍打瘋狗,希望減少該病的危害。英國倫敦的皇家醫學院甚至到現在還珍藏著一幅由托馬斯繪製的患狂犬病的病狗圖。

正在給兒童注射狂犬病毒提取液一提起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巴斯德處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他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多次反複的科學實驗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長期的傳代和幹燥,毒性會大大減少。於是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1885 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 9 歲男孩邁斯特爾送到巴斯德那裏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狂犬病毒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巴斯德成功了,孩子的生命得到挽救。邁斯特爾後來當了巴斯德研究所的守門人。

1886 年,巴斯德還救活了一位 15 歲的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天花病毒人類曆史中第一種有文字記載的病毒病是天花。17~18世紀時,歐洲曾發生過天花大流行。我國早在 10 世紀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16 世紀的明代則已經發明了用病人的皮痂磨成粉末通過鼻孔接種來預防此病的方法。

人類從很早就意識到天花能夠預防,預防天花可用疫苗。痘苗最初是用天花痘痂製成的,叫做“時苗”。實際上就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所以危險性比較大。後來改用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為疫苗,叫做“熟苗”。熟苗的毒性已減,接種後比較安全。在清代醫學著作《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從這段文字看,我國人民在天花疫苗的選種培育上是完全符合現代疫苗的科學原理的。這種對天花疫苗“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的選育工作,是和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的定向減毒選育而保存抗原性方法的原理完全一致的。卡介苗於20世紀初研製成功,它是把一株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杆菌,通過牛膽汁培養基培養,每3個星期左右傳代一次,一共傳代230多次,費時曆13年之久得到的無毒活菌株,然後用來製成了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