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後我們最終無法弄斷它。——梅茵
抗菌素的發明
這是1984年3月1日,倫敦著名的拍賣行勞埃德商行的拍賣大廳裏人頭攢動,人們等待著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拍賣開始了,首先拍賣的是亞曆山大·弗萊明的最早論文複寫本,人們早就從拍賣公告中得知了這一消息。隨著報價抬升,敢於競爭的買家越來越少了,最後,不足20頁的論文複寫本,弗萊明竟然以2010鎊的驚人高價被買走了。
是怎樣的一篇論文能夠讓買家出得如此高價呢?原來這是由弗萊明寫的關於青黴素即盤尼西林抗菌劑的著名論文,多少年來,它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珍品。弗萊明是世界科學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發現了溶菌酶和盤尼西林,挽救了數以億計的人們的生命,曾榮獲1945年諾貝爾獎。收藏家們認為,這篇題為《關於盤尼西林培養液的抗菌作用》的論文,具有普渡眾生的魔力。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類發明了難以計數的各種藥物,但自始至終藥效不減、闖遍天下的,隻有盤尼西林。它具有廣泛的抗菌功能、無副作用和不使病菌產生抗藥作用等優點。從它誕生之日起,人們就將它視為“神藥”。
亞曆山大·弗萊明是盤尼西林藥物的發明者,他於1881年出生在英國愛爾沙亞的一座農莊,他父親是一個莊園主,愛好自然科學。14歲時,弗萊明遵父命到倫敦去同他那當醫生的兄弟住在一起,隨後在一家船運事務所當小工。後來,弗萊明繼承了一筆為數不多的遺產,這筆財產讓他得以在聖瑪麗醫院學醫。學習期間,聰穎的弗萊明差不多取得了所有的獎學金, 190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了一名醫生。離開了聖瑪麗醫院以後,弗萊明在賴特的預防接種站裏找到一份臨時工作,他在那裏一呆就是半個世紀。
弗萊明在做實驗賴特是一位醫學的開拓者,他堅信疫苗對抵抗細菌入侵具有神奇作用,長期以宗教般的熱情從事研究工作。他的接種站的經濟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賣疫苗。弗萊明進入賴特預防接種站後,很快便成為研究小組中一名能幹的成員,他發明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製作了一些儀器,贏得了賴特先生和同伴們的讚許;與此同時,弗萊明還成了研究梅毒和用注射灑爾福散治療梅毒的專家。
疫苗弗萊明把研究傳染病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正當他雄心勃勃準備在傳染病治療領域大幹一場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弗萊明和賴特在戰爭期間一起去戰地醫院服務,從事傷口感染的治療。弗萊明的研究沒有因戰爭而中斷,他把研究傳染病的熱情轉移到研究防治傷口感染上,這使他很快就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弗萊明認為要提高傷病的治愈率,就必須防止感染。有一次,醫生在弗萊明的指導下,以近乎萬無一失的方式進行了消毒滅菌,並用抗菌劑對傷員的傷口做了外科處理,大家都以為不會出現傷口感染。可是,幾天之後竟有一些傷員因傷口感染、化膿而死去,這使弗萊明異常震驚,從此弗萊明把注意力集中到給傷員敷用的抗菌劑本身上了,經過精心的觀察和反複實驗,弗萊明找到了罪魁禍首。原來,當時醫療所用的抗菌劑,事實上是“有毒”的,為此他發明了用來給新的抗菌劑評估的試驗方法,他們的工作非常出色,弗萊明所在的戰地醫院成為防止傷口感染效果最佳的醫院。戰爭結束了,弗萊明又回到了賴特接種站,從事他心愛的研究工作。戰爭使賴特接種站的夥伴們減員了,但戰後的重建工作又為站裏增添了新生力量。不久,艾利森大夫成了弗萊明的助手,兩人配合默契,工作很有成效。
抗菌劑1921年,弗萊明和艾利森共同合作,發現了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種大量分布在動植物組織中、能夠溶解病菌的生物酶。當時,弗萊明和助手正在做一項生物培養抗菌試驗,當弗萊明觀察培養液時,培養液板恰好被一種十分稀少的生物孢子汙染。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種偶然的現象一下子把弗萊明的注意力吸引到早先並不認識的具有溶菌作用的酶上。隨即,弗萊明將研究重點轉移到酶上,他同艾利森一起對溶菌酶開展試驗研究,為後來發現青黴素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