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疫區者要戴口罩、穿防護服1鼠疫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症狀和細菌學檢查確診。在中世紀歐洲,其治療除依靠宗教懺悔和隔離外,治療藥物主要是佛羅倫薩醫生提供的蛇肉,這種蛇肉是含100多種成分配製的“解毒藥”,實踐證明這種“解毒劑”無濟於事。20 世紀 40 年代,鼠疫主要用磺胺類藥物和美蘭治療,不過自從鏈黴素問世以後一直是鼠疫的首選藥物,其後研製出的四環素、氯黴素也有較好的效果,聯合用藥效果更佳。目前疫苗僅用於疫區人群,進入疫區者除施以物理防護,如戴口罩、穿防護服外,可口服四環素和注射鏈黴素加以預防。

中國關於疫情防治的情況文獻方麵記述甚早,如明代徐樹丕的《識小錄》、吳震方的《花村談往》中已較詳細描述病情、疫情。在清代乾隆時,學者洪亮吉的《北江詩話》和其後的俞曲園之《俞曲園隨筆》、光緒時李日謙的《藥言隨筆》等書,均從鼠致疫論說病源。清代開始有研究鼠疫專書,如吳學存的《鼠疫治法》、羅汝蘭的《鼠疫彙編》和吳崇宣的《鼠疫約編》等。

哈爾濱在鼠疫的預防方麵,為應對1910年東北三省發生的鼠疫蔓延,清政府設立了“京師防疫事務局”,並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進行海口檢疫,又在奉天設“萬國鼠疫研究會”, 1911 年又在哈爾濱建立“鼠疫研究所”,在這兩個機構中,中醫學家伍連德博士任研究會會長和研究所所長。伍連德在東北三省鼠情的控製上采取了控製交通、隔離疫區、火化屍體、建立醫院收治等有效的防治措施,使這場震驚中外的瘟疫很快得到控製。清政府為表彰伍連德博士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就撲滅鼠疫大流行的功績,授予他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被醫學界稱為“鼠疫鬥士”。1911 年 4 月清政府在奉天召開由中、英、美、法、德、俄、日、意等11個國家醫學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這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伍連德博士當選為大會主席。

上海鼠疫流行的預防,促進了我國疾病控製體係的建設。早在清同治六年,清政府就在海關實行了海港檢疫。民國十八年以後,又先後在上海、廣州設立海港檢疫管理處。鑒於民國六年綏遠、陝西兩省流行鼠疫,死亡達16000人,國民政府於民國八年成立中央防疫處,隸屬於內務部。後來民國政府衛生部成立,中央防疫處轉而隸屬於衛生部,中央防疫處主管全國衛生防疫事宜。對於傳染病的預防,早在民國五年,內務部即頒布《傳染病預防條例》,鼠疫被列入9種急性傳染病。民國十七年,又頒布了該條例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了鼠疫的消毒隔離日數為7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即將“預防為主”定為我國衛生工作方針之一,1951年製定了《傳染病管理條例草案》,在1956年召開了“全國鼠疫防治專業會議”,會議本身就體現了對預防鼠疫的重視。1989年2月21日,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在上述幾個法規中,鼠疫都被列入甲類頭號法定傳染病。建國50多年來,鼠疫被控製的事實表明我國在預防傳染病方麵成就是卓越的。目前,我國人間鼠疫已被控製,但這並不能排除鼠疫對我們的威脅,其挑戰也將無休無止。我們決不應該放鬆警惕,要依靠先進的技術,以創新精神不斷提升鼠疫的防治水平。

人類混亂的根源

19世紀最主要的瘟疫是霍亂,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之所以在那個世紀越出孟加拉國境遊遍全球,其實與同時代的工業革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霍亂在孟加拉是曆史悠久的地方疾病,它有時也會走出家門,到印度其他地區或是鄰近國家扮演一次流行病的角色,但當19世紀幾件新鮮事物進入人們的生活以後,霍亂首次發現世界各地為它大開方便之門。這些新鮮事物就是:輪船、火車以及衛生條件惡劣、人們擠在一起謀生的新興的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