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始於我國雲南的鼠疫,在雲南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傳入廣州、貴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死亡達 10 萬多人。1911~1920 年,我國北方又有從俄國傳入東北三省的鼠疫,雖然在不久後疫情得到了控製,但已造成6萬餘人的死亡。我國南方的鼠疫又迅速蔓延到印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從印度出發波及到歐洲和非洲,在10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1000萬人以上。這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終止。
越南今天世界上的防疫措施不斷完善,但在部分地區仍有鼠疫流行。在20世紀70年代鼠疫出現了流行高峰,1974年全球共發現2756例疫情,其中越南占1592例。20世紀90年代以後,鼠疫的發病地區主要為亞洲、非洲及美洲。1944年東西半球同時發生嚴重流行,其中印度蘇拉特邦的爆發最為顯著,共693例。近年世界每年報告的病例在2000例以上。我國自1960年以後,每年僅發生1~10例左右,惟1995年有12例,1996年有98例。中國衛生調查證實,中國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個省、216個縣。1985年的鼠疫由青海、西藏擴展到雲南、內蒙古、新疆、甘肅共6個省區。這些數據提示我們,雖然鼠疫已經沒有過去那樣猖狂,但它仍在威脅我們,仍是應當重點防範的烈性傳染病。
人類總是在不斷地遇到困難,然後又不斷地戰勝困難,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我們總會得到一種或者幾種寶貴的經驗。在歐洲中世紀鼠疫大流行期間,人類發明了隔離檢疫製度。
米蘭14世紀後半期及15世紀,歐洲多次受到黑死病的襲擊,意大利的一些港口首當其衝,在瘟疫流行的環境下,人們不斷建立防疫意識。在米蘭鼠疫流行期間,教堂內的人與外部隔離而未患鼠疫,米蘭大主教因此提出了隔離方法,當時隔離的時間由30日延長至40日,這個製度也被用於船隻到達港口後全體船員被隔離與監視的期限。與此相應的,在港口特別設置了港務監督——“健康監督人”的官員,這些都與商業利益有直接關聯。後來在城市裏出現了“城市醫生”的專職防疫人員,醫生在疫病流行時,身著長袖長衫,戴上僅露眼部的長鼻麵罩,頭頂大沿禮帽,手持教鞭在街上行走,用“黑馬車”在全城收撿屍體,這種措施也被許多歐洲國家采用。與隔離檢疫相應的,歐洲許多大城市頒布了防止傳染病傳染和播散的法規,其中以倫敦、巴黎、紐倫堡的條例最為著名。在控製人間鼠疫的同時,人類開始注意到基礎衛生設施的建設,如城市應保證優質的飲水和完善的下水道,並提出以滅鼠來抑製鼠間鼠疫。這些隔離檢疫製度都是從歐洲中世紀開始沿用至今的衛生體製。
19世紀8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相繼成立了衛生研究機構,如1885年在柏林、羅馬和巴黎成立了衛生研究所,1891年成立了利斯特研究所,這些研究所廣泛開展了衛生學實驗研究。1894 年,法國細菌學家耶爾森和日本學者北裏柴三朗在香港鼠疫流行期間發現了鼠疫杆菌,又稱耶爾森氏菌。現在從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研究得知,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疾病的病源被認為是沿中印邊界的喜馬拉雅山邊沿地區的黑鼠。鼠疫一般先流行於鼠類及其他齧齒動物之間,之後借助鼠蚤叮咬而傳給人,從而造成人間鼠疫。
喜瑪拉雅山鼠疫的潛伏期2~7天,臨床多表現為腺鼠疫型、肺鼠疫型、敗血症型和輕型。腺鼠疫以淋巴結腫大為特點,即中醫所稱的核子瘟,其主要傳播方式是鼠—蚤—人。腺鼠疫可蔓延至肺部轉為肺鼠疫,也可因肺部經呼吸道感染而發生原發性鼠疫,其傳播方式是人—人,因為肺鼠疫以呼吸困難和缺氧所致皮膚青紫為典型表現,故又稱黑死病。敗血症鼠疫最為凶險,如不立即搶救,可於數小時或2~3日內死亡,不過敗血症鼠疫也有輕微的,這多見於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接受預防接種者,這種症者的表現是局部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