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起因是什麼呢?人們曾經對此進行過許多猜測:最早認為流感是由天上的星星引起的,接著又認為與氣候不正常有關,以後又推想來自沼澤地的毒氣。到了19世紀末,關於傳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說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據,人們又從許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發現了溶血性流感杆菌,於是有人就認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紀初,科學家們才確定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
1930年,美國人索普成功地從豬體內分離到了豬流感病毒。接著英國人史密斯等參照索普的方法,於1933年首次從流感病人中分離到了流感病毒。1940年和1947年,福蘭塞思和泰勒又分別找到了乙型和丙型流感病。
阿拉斯加流感病毒的分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困難重重。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曾經組織了考察隊趕赴阿拉斯加挖掘死於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病人的屍體,期望得到可供研究的病原體。很遺憾,那些埋葬在永久凍土帶的屍體因為解凍腐爛而失去了研究價值。1996年,由加拿大和美國組成的專家小組曾經宣布,他們將對挪威北極圈內永久凍土帶上發現的死於1991年流感的7具屍體進行研究。直到1997年,美國軍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學家陶本伯傑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才第一次找到造成“西班牙流感”的感冒病毒RNA片斷。
陶本伯傑所在的研究所保留了將近100年以來病人的組織樣本,包括一些浸泡在富爾馬林中的“西班牙流感”病人的肺組織。在28份當年的樣本中,隻有一位21歲士兵的肺部樣本完全符合當時“西班牙流感”的狀況。正是在這份標本中,陶本伯傑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的方法找到了9段當年流感病毒的RNA“碎片”。
DNARNA比DNA更容易分解,但是陶本伯傑發現的RNA片斷已經能夠提供一些“西班牙流感”病毒的線索了。這9段RNA片斷分屬5個不同的基因,其中包括製造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基因。通過比較,陶本伯傑發現造成“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與豬流感有相似之處,如果把它歸類,那麼它應該是H1N1型的。此前的理論認為,造成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原體,可能是一種禽流感。
2001年,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吉布斯繼續陶本伯傑事業,並取得了進一步的發現。吉布斯把1918年流感病毒中負責製造血凝素的基因與30種類似的豬流感、禽流感、人類流感病毒中的相同基因進行對比,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這個基因的前部和後部是人類流感病毒的編碼,而在基因的中段則是豬流感病毒的編碼。從長期的觀察和發現中,吉布斯找到了造成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就是豬流感病毒的一段編碼“跳”到了人類流感病毒的RNA中。雖然有了這樣的發現,但科學家們仍在不停地探索著。一些科學家試圖挖開更多的死於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人的墳墓。2002 年,倫敦瑪麗王後醫學院奧克斯福德教授曾打算從亡者伯恩的屍體中采集肺部標本。伯恩是一位住在倫敦南部當年死於流感的女性,她在被安葬時,棺材中曾灌滿了酒精進行密封,因而人們認為死者體內可以完好地保存“西班牙病毒”。
現在人們都知道人類的流感病毒屬於RNA病毒,分為甲、乙、丙3種,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甲型病毒,甲型病毒及其亞型引起大流行,乙型病毒僅會引起局部小流行及散發,丙型隻主要侵犯嬰幼兒造成散發病例。甲型病毒的外觀呈球形,表麵有許多柱狀突起,活像一個水雷,直徑約為0.0001毫米。目前導致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就是甲型病毒。在甲型流感病毒表麵的柱狀突起中,有一種是血凝素,另一種是神經氨酸酶,它們是流感病毒的外層表麵抗原。流感病毒的外層表麵抗原的不斷變異決定了其亞型和病毒的特異性,它的量變引起流感的小流行,它的質變引起流感的大流行。
水雷在1957年的那次流感大流行中,發病率平均為50%,全世界有10億人患流感,有10萬人死亡。1968年出現的甲三型流感是那年7月從香港開始流行,發病率約為30%。當年11月流感波及美國全境。在歐洲,這場流感大流行一直延續到1970年方告退潮。1977年,中國又曾發生新甲一型流感流行,由此看來,甲型流感病毒每隔若幹年其抗原結構就會出現某種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