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感病毒從人的口鼻侵入時,流感病毒表麵抗原中的血凝素便與人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受納體相結合,進人人細胞內部,並在細胞內釋放出核糖核酸。在人感染流感病毒兩小時以內,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就會複製出攜帶遺傳信息的核糖核酸。兩小時以後,感染流感病毒的人細胞內就會大量產生構成流感病毒的蛋白質和核糖核酸。新形成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會刺穿人的細胞膜,使這部分細胞像“發芽”一樣隆起,這種隆起至一定程度就會從人細胞膜上脫落,於是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感病毒。
知道了流感的起因,那麼流感病毒的傳播路徑以及流感病毒不斷變異的原因是什麼呢?科學家們依據觀察資料提出很多種不同的觀點,諸如飛禽傳播學說、太陽黑子周圍學說、寒潮誘發學說等等,這種種學說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令人饒有興趣。{TP飛禽.TIF}
第一種學說是飛禽傳播學說,這種學說認為流感的傳染源是飛禽。近年來,國外學者發現了一條有趣的規律,每當流感在人群中發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總是先在飛禽之中廣泛傳播。由於氣候變化和尋找食物等原因,飛禽需要進行季節性的遷徙,這時它們便成為造成人類流感流行的一個重要媒介。實驗表明,飛禽對流感十分敏感,它們比人類察覺流感大流行的時間往往提早1個星期左右,無怪乎也有人稱這些飛禽為流感的“預報者”,如果能夠對飛禽進行研究,能起到幫助人們提早掌握流感動態,及時采取預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國家正在進行飛禽的流感病毒分離研究,爭取盡早提供新疫苗,以控製流感的大流行。
第二種學說是太陽黑子周圍學說,這種學說認為流感的流行和太陽黑子活動因素有關。國內外一些醫學專家認為,流感病毒的不斷變異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這此醫學專家分析了19世紀以來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發生時間,發現有9次是在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年間。尤其是20世紀5次大流行,都與太陽黑子的大量出現和耀斑暴發的高峰期相吻合。專家們認為,太陽內部的劇烈活動是太陽熱核反應增強的表現,這時向地球釋放的能量驟增。太陽輻射的高能帶電粒子、紫外線和X射線等,對容易變異的流感病毒來說,無疑是一種物理性誘變因素。據天文資料分析,太陽黑子活動高峰以11~12年為周期,如聯係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學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會有一種新型流感出現,威脅著全人類的現象,對此現象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三種學說是寒潮誘發學說,這種學說認為流感是由於寒潮引發。流感的發生以冬春兩季為多發,其原因一方麵是寒潮襲擊後,日平均氣溫以及最低氣溫相差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TP寒潮.TIF}此時,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往往不能適應氣候的突然變化,因而突然著涼,誘發流感。另一方麵,冬春季節氣候幹燥,鼻粘膜容易發生破裂,流感病毒往往乘虛而入,加之寒潮期間,氣溫驟降,口鼻腔的局部溫度可降至32℃左右,這樣的溫度很適合流感病毒的複製繁殖。與此同時,由於鼻咽部血管收縮,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減少,更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這個學說指出在突如其來的寒潮時期,應該加強預防。
除了以上三個學說,還有天外來源說,天外來源說認為隕石將流感病毒帶到地球上,後來又有人提出地理環境說等,但這些學說都尚無定論,至於為什麼最近幾次流感都首發於我國,那就更值得探討了。
(三)未有窮期的防治研究
傳染病不斷出現,人類不斷地與病魔抗爭,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預防和治療手段不斷得到發展。
中醫藥學特別強調“上工治未病”,提出了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的係列方法;漢代的《傷寒論》到明清時的溫病學派,積累了無數的有效方劑和藥物,形成了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辨證論治方法,對防治流感行之而有效,驗於古今,是醫學的寶貴財富。
西醫學在治療和預防兩方麵,除施行人群隔離消毒措施外,主要采用藥物防治和疫苗預防兩方麵。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對甲型流感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但此類藥物能引起一些中樞神經係統副作用及畸胎,故孕婦、嬰幼兒、精神病患者及有癲癇病史者應禁用,特別注意的是,在明確是屬於甲型流感毒時才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流感疫苗分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人體接種疫苗後在血清和分泌物中出現抗血凝素抗體和抗神經氨酸酶抗體或T細胞細胞毒反應,前兩者能阻止病毒入侵,後者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序和加速複原,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