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端正教育思想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1 / 3)

自去年(1986年)下半年起,我們根據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決定的精神,結合浙大的實際情況,狠抓了學風建設;就本科教學提出“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基礎理論”、“增加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貫徹因材施教,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具體措施和要求;就實踐教學的若幹環節、教學日曆、第三學期等進行了改革和試驗;對學生守則和學分製條例作了修訂,並自1986級起全麵正式施行。回顧這一學年的工作,教學秩序是穩定的,教學改革正在穩步深入,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另一方麵,我們也看到,要完成高等學校擔負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重大任務,還是很艱巨的,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在麵臨的一係列任務中,教育思想的轉變乃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前提,首先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

一、認真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新時期的人才觀

不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傳統教育思想必須轉變。

在教學目的上,要由把學校的教學僅僅視為書本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轉變為強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並重。

在教育方式上,要由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轉變為“三結合”,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與自學、課外教學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辦學模式上,要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校內外都要開放。校內各係、各學科要相互聯係、溝通、滲透;對外也要開放,進行廣泛的國內外校際交流和合作。此外,還有教學、科研、生產的結合,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係,主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四化建設服務,要繼續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正確方向。

在教學製度和學校體製上,要由單一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培養對象有素質、知識、能力、特長等方麵的不同,各類學校也有學生來源、曆史傳統、師資水平、物質條件的不同。過去是過分要求劃一,以同樣的模式、同樣的規格、同樣的過程、同樣的任務去要求,這不符合事物差異的絕對性,既無助於學生的成長發展,也阻礙了學校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在人才的培養目標上,要由培養傳統的工程技術專門人才轉變為培養適應社會當前和長遠需要的,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寬廣紮實的學科基礎和科技實踐能力的,並有開拓精神和創造精神的現代科學技術人才。

應當看到,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培養能夠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專家、學者、工程師,為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曆史任務。“四有”和“三個麵向”是新時期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總體要求。美國教育社會學家M artin T row 把高等教育發展分為三個類型,即尖子型、大眾型和普及型。從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看也確是這樣,有培養專科生的高等專科學校,有培養本科生的大學,有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重點大學。從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來看也是這樣,大致可分三個層次:一個是維持社會係統正常運轉的麵對現實的基本需要,這是低層次的;另一個是在具備較為完整的專業知識基礎上,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能在較複雜的技術崗位上得心應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第三個是麵向未來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厚基礎,能從事研究、開發、創新、組織的高層次人才,這類人才既能深入客觀地認識世界,又能高度主動地改造世界,除係統的專業知識外,在素質、智能、學識諸方麵均有較高的要求。

為了明確知識能力結構的不同特點,泛泛地談論社會需要是不夠的,還要全麵分析當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因為,作為一種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於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無疑產生著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當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概括起來,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學科的交叉,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知識的一體化、綜合化越來越顯著。大的方麵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相互結合。小的方麵,從自然科學內部看,各傳統學科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各學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的相互移植借鑒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分工卻越來越細,研究課題越來越專門科學化。在每一個狹小的專業方麵或領域內要取得任何進展,幾乎毫無例外地要以寬廣厚實的知識群作為後盾。

其二,新技術的大量出現,新知識的迅速增長。人腦要以傳統的方式應付這樣的知識量,已經出現一種“危機感”。人們為了保持頭腦的高度開放狀態,迅速而正確地處理巨大的信息流,不得不借助計算機存貯情報、檢索資料,同時大力發展了諸如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科學方法論、技術方法論、運籌學、管理學、科學學、人才學、創造學等一係列軟科學或新學科。

其三,科學技術工作的社會協作性日益增強。有人認為,在科學研究領域內個人進行純學科的研究工作已經沒有可能,隻有進行跨學科的集體研究才有價值。此言雖過於絕對,但說明了社會協作的必要性和發展趨勢。即使在工程技術領域,由於現代工程規模的擴大,高技術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工程技術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在日益增強。工程技術專家也不再是“純粹的”工程技術專家了,而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修養,需要具有基本的市場預測、成本分析、生產經營管理知識和經濟知識,需要具有開明的合作精神、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用上述觀點看我們過去為培養人才而設計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能不承認有著較大的缺陷,有著與社會實際的高層次需要明顯的不適應性。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應當用發展眼光研究並精通“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過去按照蘇聯的那一套,曾經片麵地強調教學法,實際上隻注意 ho w(如何教)的問題。現在我們普遍的情況,是既不研究 how,也很少討論w hat(教什麼),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還留有30年前從蘇聯那裏引進的烙印。當然不是說現在無需引進,也要從一切先進的發達國家引進我們需要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程乃至教材。但引進不是目標,而是為了借鑒;不是照搬照抄,更不能30年一貫不變。引進是為了消化改造,為了改造成適合我國國情以培養我國四化建設的人才。

那麼,如何解決w hat(教什麼)的問題呢?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提法,而這個問題就是所謂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國內外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總之,關於教什麼或學什麼的問題,不論你是否意識到或注意到,它總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作指導,以某種人才觀為出發點的。教育思想是個大前提,隻要我們認真轉變不適應的傳統教育思想,明確新時期對於人才的新的要求,我們的改革就會有的放矢,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