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三大明確地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把教育作為立國的百年大計。這對廣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是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同時也對教育科技戰線的同誌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代社會,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培養和造就千百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業勞動大軍的重要職責。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麵臨的中心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於教育。這正如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這個意義上講,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雙重任務的高等院校,是我國文化和科技人才的搖籃,其辦學水平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把教育作為實現四化的戰略重點來抓,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麵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以浙江大學為例,隨著國家對教育投資的增加,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並建立了研究生院和成人教育學院,使學校從原來的理工科大學逐步向以理工為主,兼有文、管和社會科學的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發展。在教育改革,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也取得了一係列新的成果。浙江大學九年教育改革的實踐經驗證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特定的曆史階段所決定的。隻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從根本上堅定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適應我國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從根本上形成有利於教育發展的新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和社會環境。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強烈的思想解放和深刻的社會變革的環境之中,正處於我國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的曆史階段。所以,深化教育體製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既要革除目前教育事業與經濟振興不相適應的方麵,又要建立和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教育新體製、新機製、新規範,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從客觀實際出發,按照高等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確定教育改革的重點,全麵推進和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
全麵推進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須從思想上進一步明確新的曆史時期黨對教育和科技事業提出的新任務。黨的十三大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國情出發,明確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的基本路線,並依據初級階段理論和基本路線製定了加快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方針。我認為,在現階段,我們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20世紀90年代以至21個世紀我國社會和經濟大發展,大規模地培養和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具有獻身精神、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各類合格人才。從這個基本任務出發,衡量我們教育發展的水平,衡量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不能隻看有多少人升學、考上研究生,有多少人出國,而主要是看培養出多少為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實際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這也應當成為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