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美麗杭州的浙江大學,背依青山,麵居玉泉,英才輩出,蜚聲中外,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當我們坐在校長路甬祥的辦公室裏時,這位大學校長告訴筆者:“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一條道路,作為浙大這樣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如何更好地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與科研相結合,在堅持方向、控製規模、優化結構、深化改革的前提下,擴大辦學內涵,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這是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的出發點。”
從1989年開始,浙大先後與輕工業部、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商檢局等十幾個部委以及中國石化總公司等國家骨幹重點企業聯合辦學,創辦了輕工學院、建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石油化工學院等6個學院,取得很大社會經濟效益。
路甬祥告訴我們:“我們創辦的這些學院,不擴大學校規模,不增加學校管理層次,通過挖掘學校內部潛力,擴大了辦學內涵,增加了學校和社會聯係的紐帶,強化了教學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求的機製。”
“我們的教育體製改革應該建立和完善與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運行機製、發展機製和約束機製。”路甬祥話鋒一轉,談起他對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層思考。“在有計劃商品經濟條件下,我校在進行辦學模式轉軌以後,深化了教學、科研、後勤管理、生產等內部結構和運行機製的改革,使教學與科研更緊密地聯係起來。”
最近,路甬祥在中央黨校進修班學習了三個月,在與我們的交談中,他的思緒不時顯露出一種哲學的思辨色彩。他說:“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物質世界是普遍聯係的,而且是一種不斷運動和永恒發展的過程。隨著我國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社會勞動分工的結構層次也將不斷地發展。因而,教育的結構、層次和功能也不斷地變化調整。教育體製改革就是這種結構和功能調整的過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現代教育思想的內容和方法。從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規律性來看,教育必然要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和科研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對教學體製、科研體製改革的思考核心。”
“浙大綜合體製改革這幾年具體怎麼做的?”
路甬祥侃侃而談:“在教學體製上,我們把原先按教研室辦學的模式變為按係辦學,淡化專業,把本科教學基礎麵加以更新、拓寬,完善學分,提倡主輔修,創辦‘混合班’、‘提高班’,擴大廠校聯合培養(311製)的試點,加強基礎理論,加強實踐環節,加強能力培養,總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現代科技發展需求。初步設想,‘八五’期間,將創辦5到8個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高科技發展方向的應用學科和適當加強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工程、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現代管理方麵人才的培養。”
在談到科研體製的改革時,路甬祥說:“像浙大這樣一個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必須依托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這也是當前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們提出了在二級學科上建立研究所的設想。研究所不是對教研室的簡單形式替代,它是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學科實體。過去,我們的教育思想是以知識的灌輸為主,所謂研究所實際上是係所合一,空架子一個,現在研究所要承接科研項目,搞二次開發,而且還要在係的統一領導下,接受教學任務,專人負責教學工作。這樣研究所所長作為學術帶頭人,可以穩定地長期地專心於教學和科研事業,規劃學科發展,擺脫行政事務和任期製的弊病。目前,浙大已建立這樣的研究所、室70多個。科技和教育體製轉軌以後,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就更緊密了,學生特別是研究生能更多地參與科研,在實踐中提高研究能力。”
“當然,對學生的培養,最重要的還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們要引導青年學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樹立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必須對他們進行係統的生動的國情教育,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實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把思想道德教育貫徹在教育過程的始終,把學校真正辦成轉變學生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