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關鍵在於轉變觀念轉換機製———浙江大學校長路甬祥談深化高校改革(1 / 2)

在京出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年會的浙江大學校長路甬祥,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提出:“對凡是有利於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和培養人的根本任務的完成,有利於學校綜合實力的增強,有利於師生生活條件和辦學條件改善的改革措施,都要敢試敢闖,勇於實踐,勇於探索。”

路甬祥說,他的這種想法是學習小平同誌南行談話後受到了啟發。他說:“小平同誌高瞻遠矚的談話,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路甬祥強調,應通過學習小平同誌的談話,加深對形勢的認識。當前世界科技發展十分迅猛,經濟競爭十分激烈,發達國家仍然保持著科技和經濟的優勢地位。我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亞洲“四小龍”以及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正處於迅速發展之中。我國經濟能否搞上去,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興衰。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激烈競爭,許多國家正麵向21世紀進行教育結構的調整。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浙江大學於1989年初被國家教委批準為綜合改革的試點院校,幾年來在教學、科研、人事、後勤、管理、分配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學校麵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路甬祥校長認為,高校改革必須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小平同誌講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能變。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也要一百年不變。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建設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堅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學校的其他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兩個中心,一個根本”。路甬祥說:“通過學習小平同誌的講話,對照我們的工作,深感差距和不足,深感形勢緊迫和任務艱巨,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步伐,深化改革,建立學校主動適應四化建設、迎接國際經濟競爭和科技革命挑戰的結構和機製。”

路甬祥認為,深化改革關鍵在於轉變觀念和轉換機製。他說,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是在單純的計劃經濟的傳統體製下形成的,不再適應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形勢了。比如對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要求,再講基礎課加專業課就不夠了。我們培養的是跨世紀的人才,要參與國際競爭,使我國的高新技術在國際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在國內要投身於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建設,因此,知識結構要從科技型向科技、經管型轉變。再比如對學校功能的認識,過去講是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現在要擴展,高校還要成為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一個基地,成為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又比如對學校投入的觀念,過去習慣於依賴國家投入,現在要樹立一靠國家、二靠自己、三靠社會多方籌資的觀念。學校要積極依靠科研和對社會的教育服務以及發展校辦產業爭取經費,並通過建立公司、實行財務複式預算、利用科技信貸等融資方式,增強機動財力,還要加強與海內外社會各界的聯係,爭取捐贈與集資。還有,以前人們認為學校是事業單位的觀念也要變,要建立事業、企業雙軌運行的體製,對校產、服務、出版、非學曆教育等部門要按企業管理,大膽推向社會,推向市場。路甬祥校長還特別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調整和改進的必要,在向學生進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同時,要注重讓他們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隻有長遠理想,沒有對社會現實的認識,進入社會就會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