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研究生教育改革管見(1 / 3)

一、研究生教育的曆史重任

自1978年恢複研究生招生製度以來,已曆時10年了。10年的時間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在這10年當中,我國學位製度的建立與研究生教育幾乎是從無到有,迅速發展,且在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深深地紮根,這表現了研究生教育事業的強大生命力。現在碩士培養已立足於國內,博士生每年招生達3000人以上,碩士生招生規模逾3萬人,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重大成就。研究生教育製度的確立必將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大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之後,教育戰線滿目瘡痍,人才青黃不接,人們普遍擔憂,今後各條戰線上所需要的人才問題將如何解決。正是由於研究生教育製度建立,從1981年開始,畢業研究生源源而來,紛紛走上教育工作崗位,僅僅幾年的時間,高等教育部門大量吸收研究生,人才奇缺的狀況不但完全緩解,甚至還出現了人才“相對過剩”的假象。以我校為例,目前師資隊伍中“文化大革命”後培養的研究生達700多人,占師資隊伍約30%。他們中不少已取得高級職稱,有的走上領導崗位,成為教學、科研、管理的新生骨幹力量。情況改變如此之快,離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每年大批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流向社會,直接支援了國家的建設事業。

當今世界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20世紀下半葉以來,伴隨著信息、新材料、生物、能源、自動化、激光等領域的進展與突破,我們正麵臨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誰擁有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優秀人才,誰將贏得未來。但是根據調查,許多大型企業這幾年分配到的研究生寥寥無幾,從整個社會對研究生的需要來看,許多調查者從不同的渠道得出的結果表明,研究生的總需求量仍大於供給量。所以研究生“過剩”隻是一個虛假的現象,其根本原因不在於高等學校培養的研究生過多,而是需要完善一係列政策,引導他們主動地麵向基層,麵向教育、科研、生產第一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鄧小平同誌和許多中央領導同誌頻頻指出,改革開放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黨中央規劃的“四化”建設藍圖到2050年中國將要進入中等水平發達國家的行列,人才則是這一規劃實施的基本保證。美國在1975年每年授予學位的研究生人數為34暢5萬人,約為我國目前招生人數的10倍,而我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到2050年還有60年,研究生的質和量方麵的需求顯然需要有長足的發展,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人才的培養、教育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及早籌劃、逐步實施,才能見諸成效。因此,我們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充滿信心。隻要真正落實黨中央、鄧小平同誌關於教育問題的一係列指示,深化改革,適應需求,提高質量,研究生分配難、高級人才“相對過剩”等不正常的現象必將煙消雲散。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標

我們正處於由傳統的社會主義產品經濟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轉化的曆史階段,教育事業必將順應經濟改革的大環境,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不同於18世紀,現代科技愈來愈呈現綜合交叉的趨勢。不僅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各門類內部,而且在各門類之間的交叉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廣泛。加上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規劃和組織,對科學技術人員的素質都提出了綜合要求,不僅要有寬廣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還需要相當高的政治、道德修養和社會主義人文科學的素養。然而,目前我們培養的人才在精神麵貌和業務水平方麵都不能適應國家“四化”建設的需要。

多年來,我們培養的研究生偏重學術研究的類型,比較忽視廣大工礦企業部門這一廣闊天地的需求。在課程學習、學位論文等業務安排上著重於理論的提高,這固然有其深刻的曆史和社會根源,但教學過程中輕視工程實踐,以及分配工作中的偏向等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研究生中無形地存在一種習慣思想:研究生到生產部門去工作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其結果是,研究生不願到工礦企業去,即使去了,有不少人也不安心,給這些部門留下不好的印象。我校去年年底召開畢業生求職指導會議,邀請全國100多個單位到校招聘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幾乎無人問津,這使我們很受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