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這幾年進步是很大的。浙大作為高層次學校,科學研究在學校的地位是確立了的,它不僅是學校為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職能,也是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組織師生參與科研實踐,本身就是組織師生投身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實踐活動,對於從政治上堅定師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幾年學校進行了一係列科研體製方麵的改革,係辦教育,二級學科建立研究所室,教育和科研緊密結合,製定了一係列促進科研發展水平提高的政策,包括精神表彰、物質獎勵、按勞分配等,推動了學校的科研發展,不斷完善了跨學科聯合和研究所室與校產相結合的各種政策紐帶,科研經費從1988年到1991年增長了1倍以上,而且穩步增長。我校建立了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已經批準建立3個國家級的工程研究中心。
我們要繼續堅持科研麵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堅持基礎、應用、開發縱深布局,堅持科研與教育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展我校的科研規模,提高科研層次與水平。
對於已建的和在建的基地,還需要抓提高、抓鞏固、抓發展,在體製上,在管理水平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從今年開始,科研處應著重抓項目,從項目立項,一直要管到項目轉產。另外,考慮在原來的中心管理基礎上建立一個重點實驗室與中心管理部門,著重抓重點實驗室為主的基地建設,抓基地的評估,抓基地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當然這方麵還應有組織人事部門的指導與參與,共同抓好學科建設、學科隊伍的建設。科研基地是學校科研工作的根據地,要逐步做到基礎研究定向化、係統化,攻關研究基地化,開發研究產業化、工程化,沒有基地恐怕就不行。一個基地的形成,既要有隊伍,也要有內部的管理,要有一定的硬件設施為依托。如果科學研究隻有分散的個體或者是小群體的積極性,沒有置於一定規模與二級學科之上的基地的管理、基地的服務、基地的組織的話,要完善規模較大、層次較高的科學研究,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既要調動個體的積極性,又要注意根據教育的內在的規律,強化群體的組織力量,這裏也包含著一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導向的問題。現代科研要靠集體的力量,沒有集體的交流活動做不好學術活動。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高度組織的社會,現代生產是社會化的生產,現代科技是綜合交叉協同的產物,更不要說建設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要提倡集體主義導向的。
同時,還要進一步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移,要完善各項政策,緊密地聯係研究所、室,加強各係與校產之間的關係,形成校內從研究、開發到規模生產的縱深配套發展。現在我校的科研經費在科研編製630個定額基礎上,已經達到4000多萬的科研經費,我們的承受能力究竟有沒有限度?如果不調整組織結構,不發揮學校的縱向和橫向聯合優勢,恐怕要麼就是科研經費不能再上去,要麼就是上去以後砸浙大的牌子,完不成科研任務。出路何在?我想除了要發揮跨學科的優勢,組織群體的力量,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避免一些低水平重複以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一些中試性的、開發性的工作分離出來,交給校辦工廠去做,校辦工廠有人員、有生產、有市場服務,當然這裏邊有個利益分配問題。既要保障校辦工廠的利益,也要保障科研所(室)的利益。這方麵,我們已經創造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像電工廠與電力電子基地這種模式,轉移,最後反承包。現在每年學校有政策,每年定額遞增,利潤超額部分留廠和係,作為廠、係的發展基金。這個政策調動了積極性,去年比前年利潤要遞增120%以上,幅度是很大的。而其他的廠由於運行模式、政策杠杆恐怕還沒有完全搞對頭,大家齊步走,大致上控製在20%左右,不高也不低,原因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節製它的發展,這就是政策。所以我們想能否學習、分析電工廠與電力電子之間的關係,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像機械廠與工控所之間,物理係與機電設備廠之間,都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經驗。生產委員會、科研處、學校政策研究室要共同來研究,把有限的力量更科學地組合起來,更好地發揮優勢,取得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