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盡快建立科技進步新機製(1 / 2)

盡快建立科技進步新機製,這是個事關90年代經濟振興、社會發展的大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增強“科技興、國家興”的責任感,加快改革步伐,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機製上有一個大的突破。

建立有利於促進經濟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新機製,要深化經濟和科技體製改革。當前,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依然是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麵,經濟建設和企業生產中出現的大量科技難題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麵,相當數量的科技人員遊離於經濟建設之外,找不到用武之地,大量有實用推廣價值的科研成果無人問津。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這十幾年來,我國共取得了12萬項重要科研成果,並且以每年鑒定2萬項成果、登記1萬項專利的速度遞增,其中不乏大量的有實用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但這些成果真正能大麵積、大範圍推廣應用的,隻占15%左右。這種科技與經濟嚴重的脫節現象,當然有認識不足,投入不足和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根本上說,是體製問題。近幾年來,通過經濟體製和科技體製改革,經濟與科技結合的機製逐步在生長、形成,成績是很大的。但是,體製上存在的主要弊端沒有根本解決,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改革科研撥款製度之後,出現了行業保護主義傾向;科研單位擴大自主權後,偏重追求近期效益,而課題的基礎性、前沿性的要求降低了。此外,按專業建製,按行政區域建製的科研單位,學科之間割裂,條塊分割的情況仍未根本改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渠道不暢通,等等。

建立有利於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機製,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廠礦企業的自覺參與。企業技術進步是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關鍵,極為重要。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的關鍵性結合部。經濟體製和科技體製的改革,重要的是建立企業領先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的運行機製。前不久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在關於搞好大中型企業的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抓好技術改造,推動科技進步。因此,企業深化改革要堅持計劃指導和市場導向,進一步轉換企業運行機製,加強對企業技術進步的考核,要結合本行業的實際情況,把衡量企業技術進步的各種量化指標納入企業承包合同,甚至可以采取國家立法的形式,對企業技術進步進行導向,所有的大中型企業都要建立和完善技術開發機構,同時要創造條件建立企業中試基地和新產品試製車間,完善計量、標準測控手段。建立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可以通過聯合吸收學校或科研單位,或者依靠自身的力量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小型企業或鄉鎮企業也必須以大專院校或科研機構為技術依托,采取多種形式吸收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實行企業和高校或科研單位的結合,要解決宏觀的管理體製問題,即要求政府的計劃、經濟、科技、財政、金融等部門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投入的方向上保證和支持企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企業進行正確決策,參與平等競爭,實現技術進步,企業除完成國家計劃下達的生產任務和技改項目外,還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多方籌集資金,強化科技投入,加速技術開發進程。

建立有利於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機製,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技術開發力量的作用。科研機構要改革內部管理,引入競爭機製,逐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麵,要完善院(所)長負責製,發揮學術帶頭人的作用,並按照分流征用、優化配置、完善功能、擇優扶持的原則,逐步調整現有科研機構的學科方向、組織形式和運行機製。要有選擇地在若幹大學,通過政府、行業或企業集團與院校聯合,建立若幹個工程研究中心,拓寬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這些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專業實驗室)為依托,結合工程基礎研究、綜合性關鍵技術開發和中間試驗,使重大科研成果形成標準化、係列化、商品化的成套技術和設備,提供給大企業、科研單位,進行大麵積推廣應用,形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產業,建立起相應的高技術企業集團,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組建一些科技、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科技先導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這類科技先導型企業,應以科技為先導,以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托,以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推動技術進步為目的,結合本地區的科技和資源優勢,形成產品和產業優勢,以科技進步有效地帶動經濟增長。要把技術開發和引進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的基礎上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創新,用新技術改革傳統產業。要充分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雄厚的技術實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要強調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動員更多的科技人員投入到企業技術進步的主戰場上來,各地要根據各自的條件和地區優勢,選擇自己的發展模式,把發展重點放在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以努力開發技術檔次高、相關性強的高新技術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采取特殊政策,重點抓好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原材料和開放環境。支持公有製、股份製和集體和“三資”企業等多種所有製的經營方式,實行分配與企業效益掛鉤的原則,增強企業發展動力和活力。研究並采取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調整政策導向和利益機製,解決分配問題,有計劃地吸引和鼓勵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特別是中青年優秀科技人員到高新技術開發區去創辦高新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