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論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1 / 3)

一、學科建設的目標與原則

第一個原則,學科建設要考慮麵向21世紀世界科技發展與全球性的經濟競爭的大目標。

我國現在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周圍的合作夥伴、競爭夥伴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歐洲人來了,美國人來了,日本人也來了。他們看好中國的市場,希望到中國來找到他們產品的銷路。他們帶進來的當然有管理、有技術,更有資金,但是重要的是帶來競爭。中國的民族工業要上去,中國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大學和研究機構不能把自己學科建設的目標立低了,要立到世界的前沿,要從全球競爭的高度來考慮問題。現在不能提倡從頭到尾都要自己研製、自己生產,這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曆史規律。但是,對一些基本技術,特別是前沿的一些技術,如果不自力更生研究,人家不賣給你。比如微電子技術,或者是在信息科學領域、軍事領域,甚至是一般的量大麵廣的民用產品,都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自己的研究至少可以起到一個敲門磚的作用,把技術引進的門給敲開。此外,通過研究可以跟蹤前沿,可以培養出一批人,也可以在一些技術方麵走出自己的路,迎頭趕上,有所前進,有所突破。

第二個原則,學科建設要考慮我國四化建設的實際需要。

學科建設要根據國家的資源特點、產業特點和現階段的技術需求,明確優勢發展的領域和階段性的重點。特別是技術科學、工程科學領域,更要注意這一條。技術科學也要在一些領域把水平搞到世界前沿去,要實實在在地考慮解決當前資源特點、產業特點、技術需求的階段目標任務。

第三個原則,學科建設必須要考慮培養麵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級人才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標。

高校不是一個單純的科研機構,學科建設主要在於培養人才。考慮這個目標對於學科建設的內涵、結構、學校的總體布局,及一個學科內的微觀結構,包括人才結構、梯隊結構,都要作相應的考慮,要滿足教育上的要求。

第四個原則,學科建設的運作機製要與我國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相適應,要與學校的傳統和基礎相銜接。

學科建設是要花錢的,最簡單的辦法是國家拿錢,我們來做,或者請人來做。現在看來,國家可以拿一點錢,但是不可能全部由國家來承擔。學校還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總體環境,來考慮學科建設的運行。即使如德國,國力很強,法製稅收很健全,工程院的運行機製還是主要依靠市場,國家隻給30%的資金,而且還是通過合同方式。對於技術科學或應用科學的,就要和經濟掛起鉤來,即使不與個人收入直接掛鉤,也要和研究工作經費的運籌掛起鉤來。選擇什麼樣的運行機製,這是要考慮的,也是學校前幾年改革所探索的道路。講理想好講,講長遠目標好講,難的是實實在在解決現實的問題,怎麼能從現在的狀態走向比較理想的未來?我認為隻要思想比較符合實際,又比較解放,就可能走得快一點,走的彎路可能少點,發展的速度就會快一點,否則就可能走很大的彎路,也可能與將來的理想銜接不起來,走岔了,甚至走反了;也可能個人富起來了,學術水平下去了;也可能是某一些專業、某一些學科一時得到了發展,另外一些長遠的、21世紀非常重要的領域被忽視了。到時候,社會發展到那個階段,需要這方麵的人才,需要這方麵的科技的時候,沒有了基礎,不能為此作出應有的貢獻。

同時還要處理好四個方麵的關係。

第一,要處理好學科分類發展與綜合交叉的關係。現代的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是分化發展的。要處理好充分地發揮學術自由和現代的研究工作要高度有組織地實施之間的關係。無論理科、工科都是如此。阿爾蘭德提出,現代的研究工作是要高度有組織的。德國的托克馬克裝置更是如此,一百六七十個科學家,有許多是獲得博士學位的,大家圍著一個裝置轉,完全是集中統一領導,每個人都幹其中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