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起源於工業發展的需求,工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決定著工程教育的規模和水平,而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又是工業發展水平和質量的人才保證和基礎。由於工業為三大產業和國防提供裝備,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因而工業是現代國家的命脈。一個國家興辦工程教育的目的,在於為本國工業提供高質量人才,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實現壯大綜合國力、富民強國的宗旨。
工程活動,無論是所謂朝陽工業還是夕陽工業,都包括科學技術的創新。但工業創新不隻是科技創新,因為前者的本質屬性是為國家社會提供真實產品和服務。因時因地因事地開創現代和未來。明了這個屬性,就會使我們有意識地做到繼承與模仿之中有創意,引進消化之後再創新,借助天時地利人和,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先進而強大的工業。明了這個屬性,也才會使我們在科技創新、勇攀高峰的同時,自覺地麵向中國實際,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起來,把它們融合到中國工業創新中來,從而為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文明再造輝煌。
工業與社會需求是工程教育的對象,是工程教育存在於發展的依據,也是評價過程教育改革的最終依據。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工程教育必須適應社會需求的基本觀點,以及工程教育是工業社會發展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的基本觀念。
關於目標問題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工程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問題是要認真研究、分解細化這個總的目標,直到可以操作的程度。然而,此項工作下的工夫還不夠,常常是把教育方針作為原則和口號,而改革和操作措施則是本專業對知識技能要求如何、課程設置如何、分配去向如何,省略了許多中間層次,也忽略了許多重要方麵。
工程教育無疑要培養工程人才,無論是側重工程技術的,還是側重工程科學的,抑或側重工程管理、發展與規劃的,他們都是未來的工程專業人員或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都要以工程實踐為基礎。按全麵發展方針的要求,根據麵向中國社會實際、麵向未來、麵向世界的需要,國家對工程專業人員的資格要有一個既合國情又便於國際接軌的明確界定;從而工業界和大學要相應對工科學生的“應知”、“應會”、“應是”(即應具備的品質)提出具體的基本的要求。
現在已是世紀之交,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工業創新的巨大挑戰,要求21世紀的工程師至少做好回答四個問題的準備。第一個是“會不會去做”:一項工程技術任務甚至科技難題放在麵前,你拿不拿得起。第二個是“值不值得做”:在人、財、物和時間要求的現實約束條件下,能否經濟合理地完成這項任務。第三個是“可不可以做”:能否在政策法規、社會公德、文化習俗允許的前提下,既遵照法律又合乎情理地把事情辦成。第四個是“應不應該做”:能否自覺地考慮生態的可行性,以本職的技術工作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關於模式問題
工程教育的模式本來就應當是多樣的、靈活的、時變的。從高等工程教育層次看,有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從工程活動類型看,有側重研究、設計、開發、運籌和規劃的,有側重工業現場服務的,也有較多涉及生產銷售、經營管理、技術谘詢、安全監督、質量管理、標準與法規、評估和決策谘詢,以及教育和培訓的。這些學曆層次和工作類型,應該在不同國家地區和產業部門,組合成為不同樣式的工程教育。用單一模式去滿足多種需要並不經濟,在效率和效益兩方麵皆不足取。
世界工程教育模式確實五彩繽紛。不久前,歐洲工程師協會聯合會搞了個“多樣統一”,提出七年式歐洲工程師形成模式,包括至少三年的大學工程教育、至少一年的學習期間的工程訓練、至少兩年的初期工程經曆,剩下一年可加到前麵任何部分。美國工程教育協會最近也有一個報告,建議工科院校在更寬範圍內考慮自己的使命並找到適當位置,建議根據情況分別選擇三個基本模式之一,或者它們的組合,或者創造其他模式。第一種是以本科為主,報告建議他們把傳統的技術要素與較寬的技能結合起來。第二種是學碩貫通的模式。即以五年或六年時間完成一個含有學士學位的工程碩士學位計劃。第三種是培養PhD的院校,考慮到實際需要,要為P hD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工業的跨度和差異也很大,並經曆著快速的動態發展,我們應考慮在結構和比例上既適合工業和社會當前需求、又能靈活調節和發展以應對未來發展的工程教育體製和模式。